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名。 (1)就我国四大名著中感兴趣的一个人...

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名。

(1)就我国四大名著中感兴趣的一个人物作一些评点,以“我看        (如:曹操、王熙凤、猪八戒、林冲等)”为题作文。

(2)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例文 阅读身边的人 有人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本可读的书。”初听之下只觉得这句话颇有意思。仔细想一想我的一家,我才发觉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 爷爷是一本充满青春活力的书。记得有一次,我乘车回家,经过公园,在一群人当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那稍弯的背,那白花花的胡须,那总是微笑着的面庞,在人影中晃来晃去。那是爷爷!还在跳舞呢!我听着那缓慢的节奏,看着他的身子,那真的好像是爷爷返老还童,在那灿烂的阳光下重拾了青春…… 奶奶是一本写满慈爱的书。有一次,我考试得了满分,回家后,兴高采烈地把试卷拿给奶奶。奶奶那粗糙的手在我的手上摸了又摸,眼睛凝视着卷子,那满是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我去弄点好吃的!”说完她走进了厨房。望着她那一拐一拐的脚步麻利的动作,我觉得奶奶真是一本写满慈爱的书…… 不用说,爸爸肯定是一本电脑书了。谁叫他那么爱电脑呢!为了电脑,他可以睡不安,吃不下,甚至不回家呢!这完全是因为:前几年,单位里装上电脑,爸爸当上了管理员,这不,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管了,爸爸从一个“电脑盲”到“电脑迷”,如今谈起电脑便滔滔不绝。还经常对我说:“学而不厌,电脑不倦!”…… 妈妈呢?是一本故事书。不,应该是一本思想教科书。从小,我就听她讲故事;长大了,她也从一言一行里教会了我很多。记得那次,她去买报纸,可回来的时候多了一份。妈妈二话没说,立刻给那卖报纸的叔叔送去了。那时刚好下着雨,可妈妈就是不在意,走出家门,嘴里还一边嘀咕着:“做人要诚实……可别占人家便宜……” 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 【解析】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名著人物,结合典型事例,写出自己的评价。 以题目二为例,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可以拟题目为:阅读身边的人,抓住身边人的主要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礼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C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美]杰瑞·沃曼)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

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了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再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写作之友yVk!U&{4`*m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选,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瘐信的“落霞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在不断帝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作者:梁衡)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①燕剪春风:       ②鹰击长空:        ③雁横烟渚:        ④莺穿柳浪:

2.第②段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用简洁语句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3.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4.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每条不超10字。

5.本文分别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认证方法,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来。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理解”或“背书与创新”的看法,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大观”与上文“      ”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

指代的是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本文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          ;在文中作用是           

4.根据你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句中加线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

 

查看答案

课文重点内容把握。

①新闻的特点及结构分别是什么?②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李逵性格的看法?

 

查看答案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趋之若( ) ( )枯拉朽   居心( )测  ( )不成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