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耨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自《论语·微子》)

【注释】①长沮、桀溺:不是真姓名。长、桀(同杰):高大魁梧的意思。沮、溺:指人浸在泥沼水洼之中。耦而耕:两人并耕。②执舆:即执辔,赶车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③这句是讥讽孔子周游列国,熟知道路,不用问别人。④滔滔者:以洪水奔流的样子比喻时局混乱。⑤以:与。易:改变。⑥而:通“尔”。 ⑦人:指暴君污吏一类的小人。⑧辟世之士:逃避乱世的隐者。这里是长沮、桀溺自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闻之,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子路问津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耰耨而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乙文“夫执舆者为谁”中“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 不足外人道也。

C. 或异二者之    D. 曰:“仲由。”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4.比较两篇短文,说出孔子与陶渊明观点的不同之处,并指出陶渊明描绘桃花源社会的用意。

 

1.)沿,顺着计划让,派停止 2.D 3.(1)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2)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 4.孔子反对逃避现实,主张积极变革,这与陶渊明肯定秦人避世的主张不同。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社会,其用意在于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解析】【甲】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乙】选自《论语》 作者: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 年代:春秋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使、辍”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为”的意思是“给”。B. “为”的意思是“对,向”。C. “为”的意思是指代以上的两种行为。D.“为”和例句都是谓语,表判断,“是”的意思。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延”,邀请;“皆”,都;“从”,跟随;“岂”,难道。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解答此题要忠于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进行简单分析或评价。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社会,其用意在于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长沮桀溺耦而耕》中长沮、桀溺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正好背道而驰。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与谋”。所以说孔子反对逃避现实,主张积极变革,这与陶渊明肯定秦人避世的主张不同。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社会,其用意在于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①_______,该联表达了作者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 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怀敬畏之心,要始终地尊重生命。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甲】(卑微  渺小)。她曾把一个【乙】(岌岌可危  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以前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能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而bǐ(   )视他、漠视他。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jiàn(   )行这个准则,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起全世界的良知。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_____视                    ②jiàn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⑵从【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7)写出《出师表》一文中,表诸葛亮临危受命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以身献国、痴心不改的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脚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行走在自然风景内,行走在街头巷道中,行走在艺术长廊中,行走在茫茫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里……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徘徊……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顿悟,催我们奋发,促我们成长。

请你以行走在             为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要求:请把作文题补充完整;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书写端正,卷面整洁,5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卖白菜

                               莫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故事情节

的心情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厌恶

我赌气卖白菜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母亲落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第一段划线句,在母亲将目光锁定在墙上吊着的三棵白菜之前,文章进行了一番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作用。

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4.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为什么生活的贫困母亲都没有哭,我多算老太太一毛钱母亲却第一次落泪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