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①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①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②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③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②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③段运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事例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2.(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即可)。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解析】 1.试题分析:读第①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2.试题分析:读第②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引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事例,既是举例论证,又是对比论证。两种方法都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也就是“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籍弟令/毋斩    B. 陈胜等/起大泽中

C. 祭以/尉首    D. 于是/梁为会稽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广爱人          素同               (2)至陈           比 

(3)此亦天秦之时也    亡                 (4)诫籍持剑居外  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4.从甲乙两文的叙述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整个世界,注释周围的人。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

  ②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A     (锻炼   锤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B     (渲染   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释,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1)请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              B:

(2)文中第①段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查看答案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请从下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中选出最能体现译者意图的一项(     )

A. 武松醉打蒋门神    B. 李逵打死殷天赐

C.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D. 鲁智深拳打郑关西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太原人。

B.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儒林外史》的作者施耐庵,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小说家。

C. 《红楼梦》,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小说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D. “闾左”是指居于里门左边的平民百姓,里门左侧是古代贫苦人民居住的地区,也指贫苦人民;“社稷”是指土谷之神,古代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指国家。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云:“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怎么理解?初三年级提出做“最静的初三”,这又寄予了师长怎样的期望?你怎样理解“静”?“静”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请你以“静”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或者议论文,题目自拟。

题目二: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写道:宇宙中的高级生命发现了地球文明。他们疑惑这样的星球在如此荒蛮的宇宙空间里,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怎么会有生命和高级文明存在。他们更是疑惑,这群生命体记忆不能遗传,只能靠后天口耳相传获得信息,他们的文明到底是如何演进的。原来,这个在他们看来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承担如此重任的,是“教师”这一角色。

未来教师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和老师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完成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