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国古代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朝。唐高宗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国古代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老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插在井边,成语“井井有条”,就是来源于此。

  人们虽然自己乐于佩戴柳枝,还将它插在门楣之上,用以避邪。有的地方还用面和枣做成飞燕,再用柳枝串起来,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传说清明节这一天百鬼出没,人们一边要祭扫祖先的亡灵,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将他们阻挡在家门之外。柳,便成了人们避邪的武器,可以保护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清明的诗没有娇柔没有做作,提笔就是直抒胸臆,这也是其他节日的诗所不能比拟的。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即是是节气又是节日。草木回青,万物萌发,柳又是最早给人们报告春天消息的植物,所以,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根据上文,在文末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符合文意的比喻句。

 

(1)人们不但自己乐于佩戴柳枝,还将它插在门楣之上,用以避邪。 (2)柳也就成了春之信使。 【解析】试题分析:(1)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用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用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此题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为递进关系,所以要把“虽然”改为“不但”。(2)写一个比喻句。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要根据上文的语意来考虑内容,在语言形式上是一个比喻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句子主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

句子主干:老人喝泉水。

B.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句子主干:人民解放军执行命令。

C. 他给我拣定了靠近车门的一张椅子。

句子主干:他给我拣一张椅子。

D. 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句子主干:邓稼先是儿子。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        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        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        ”。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        的。

A. 崇敬 欣赏 景观 称赞

B. 崇敬 鉴赏 奇观 赞扬

C. 推崇 鉴赏 景观 赞扬

D. 推崇 欣赏 奇观 称赞

 

查看答案

以下两个文题选择其一

作文(1)题目:怀念那个冬天

作文(2)

生活中,我们心为物役,患得患失,过多的欲望占据心灵。本来可以很快乐很幸福的我们,在心态浮躁中,错过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

一声鸟鸣,就是一首诗?∕几声蛙叫,就是一首歌。

一阵清风,就能成就无数浮萍的爱情∕几滴雨水,就能成为延续生命的河。

——所以

一只小手,照样拯救巨人∕一株小草,照样能开出花朵。

一个拥抱,也许能融化心中的坚冰∕一句话语,也许能铲平路途的坎坷。

真的∕快乐,就可以这么简单!

请以“快乐,就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要求:

①文体为记叙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记叙经历,也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②认真书写,字迹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几个文学兴趣小组开展的读书、写作、创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 创作】下面是根据《皇帝的新装》改编的课本剧片段,请将内容补写完整。

(注:①填人物语言②填神态和人物心理活动。)

观众甲: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皇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进行完毕

【活动二 书韵】请你从下面的篇目中向大家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好书。

书目:《繁星》 《春水》 《安徒生童话》 《西游记》

我推荐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的?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