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________________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请为父老歌,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羌村三首》)

(4)_________________,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6)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7)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了从国内国外两种局势分析会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举杯邀明月 (2)二者不可得兼 (3)艰难愧深情 (4)雪暗凋旗画 (5)玉垒浮云变古今 (6)甲光向日金鳞开 (7)燕然未勒归无计 (8)酒酣胸胆尚开张。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衡阳雁去无留意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凋”“鳞”“酣”“雁”“拂”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阳光、土地、空气的温度是人类生命之泉的本源,情感、文字、声音的温度是人类灵魂家园的归依……请以“温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在你身边,我             (加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①不要照抄引文,字数600左右;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抒写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1.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4.第⑤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⑴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⑵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⑶“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⑷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⑸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⑹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⑺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⑻“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⑼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⑽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⑾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⑿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⒀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⒁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⒂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⒃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有删改)

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3.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4.第⑻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⒀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之                         (2) 望其旗

(3)三军可夺                      (4)朝气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要被环境左右,要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高尚的节操。

(6)苏轼,一代文学奇才。面对明月,他充满哲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面对强敌,他豪情满怀:“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面对贬谪,他失意却又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