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文字与鲜花一起 【甲】(A.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文字与鲜花一起       【甲】(A.生长B. 成长)”,2016年4月15日晚,春天读诗之夜诗歌朗诵会在北京77剧场华丽开场。“开花就是解放!一个宇宙的dàn生不始于一次爆炸而始于一次花开!”53岁的诗人西川,依旧激情饱满、节奏铿锵,一首气势磅礴、才情     【乙】(A.肆放B.肆意)的《开花》,在他高昂雄厚的声音中传递到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连绵不绝的开花意象,渲染出春天蓬勃升腾的生机;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内心。诗人廖伟棠说:“西川太开放了,节奏感真好,年轻人都写不出这么‘狂’的诗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①dàn ______生        ②铿_____( A.  jiāng B.qiāng  )

(2)从文中【甲】【】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①诞 ②A ⑵①A.生长 ②B. (3)肆意⑶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激情。 (或: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内心的激情。)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要注意“诞”字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对句子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词语即可。根据句意“文字与献花一起”应该是生长;“肆意”是任意,随兴的意思,肆意开花搭配更合理。(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点燃了每位观众的内心”属于搭配不当;修改为: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激情。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D. 《曹刿论战》选自《资治通鉴》,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________________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请为父老歌,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羌村三首》)

(4)_________________,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6)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7)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了从国内国外两种局势分析会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阳光、土地、空气的温度是人类生命之泉的本源,情感、文字、声音的温度是人类灵魂家园的归依……请以“温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在你身边,我             (加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①不要照抄引文,字数600左右;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抒写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1.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4.第⑤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⑴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⑵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⑶“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⑷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⑸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⑹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⑺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⑻“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⑼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⑽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⑾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⑿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⒀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⒁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⒂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⒃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有删改)

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3.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4.第⑻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⒀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