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 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 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 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2.请用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

 

1.A 2.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3.首先提出“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观点,然后引用卡耐基的话论述学会变通的重要性,接着列举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来论证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段“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可以看出A句是正确的;根据第三段“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可以明确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第六段“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可以明确C选项是错误的;根据第七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可知D选项是错误的。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的题目是“学会转身”,然后根据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即可判断,这篇文章首先由故事引出中心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思路,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细读第三段,可以明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进行具体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土炕温情

①我是在土炕上降生的,自然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暖烘烘的土炕温暖了我童年的记忆,也焐热了我的人生。

②我对故乡的记忆,首先从土炕开始。生活在广袤陕北的家乡父老,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也一定与我一样,感受过土炕的温度。

③寒冷漫长的冬季,土炕给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提供了温暖的时光。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小时候曾在私塾门外听过一些课文,也识了不少字。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土炕上,摇晃着头,缓缓地给我吟诵起《三字经》或《百家姓》。牙牙学语的我,趴在父亲面前,虽然不懂“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句子的含意,却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一句一句地吟诵着。

④父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参加过的无数次战斗,这也成为他最爱讲述,且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在那热乎乎的土炕上,我不知聆听过多少遍他老人家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每次听到仍然是那么激动亢奋。

⑤父亲成了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小小的土炕上,我萌生了像父亲一样顽强拼搏的远大志向。

⑥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七八口人,兄弟姐妹都不到干大活、受大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来操持。印象中,父母永远都是闲不住的人。他们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迟,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操持家务上。夜里,疯跑了一天的我们,吃完晚饭,早已累得倒头睡了。可整日劳作的父母,依然为我们忙碌着。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要么就给我们捉衣服上的虱子。而一脸沧桑的父亲,则往往嘴里噙着旱烟锅,圪蹴在后炕头,一声不吭地捻着羊毛线;要么就挑织毛袜子,为我们过冬早做准备。父母二老为儿女们操劳的专注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⑦“三垧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土炕成为陕北人生活的中心。

⑧永远难忘的是,母亲将做好的饭,舀在黑瓷盆里,端在土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饭食不好,酸白菜、糠窝头、小米粥,或者是蒸洋芋、煮南瓜……可吃起来却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又贪食,一盆子饭哪能招得住兄弟姐妹们放开肚皮“海吃海喝”?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底朝天。母亲心疼我们,总是不端碗。我常常催促她老人家赶快吃,可她总说不饿。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⑨进城的这些年里,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住进了洋楼房,睡上了“席梦思”,吃的穿的那就更不必说了。可我总感到自己生活在空中楼阁里,食无味,心空虚,夜难眠。

⑩每当这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土炕,想起窑洞,更想起仍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相互贯通,融为一体。而只有深入和贴近故乡、拥抱与融入土地,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

1.文章围绕“土炕温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章以“土炕温情”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3.品味语言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6段的划线句。

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8段的划线句。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之所以忘不了土炕,是因为作者是在土炕坑上降生的,是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的。

B. 小时候,作者一家七八口人,靠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操持养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C. 小时候,作者一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在父母的关怀下,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倍感家庭的温馨。

D. 文章中的父母勤劳朴实,机智勇敢,给予了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查看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处广门之官,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  “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节选自《吕氏春秋·爱士》)

[注]①赵筒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筒子。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赵筒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人:厨师。

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弗敢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_________________

(3)夫杀人以___________      (4)人主安能不___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鄙          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

B. 小大狱          辍耕垄上

C. 董安于侍奉侧    躬耕南阳

D. 夜叩门谒曰      复问其妾曰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结合甲、乙两个语段,简要分析曹刿和赵简子的人物性格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C. 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D.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2.词末有 “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感慨“可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文字与鲜花一起       【甲】(A.生长B. 成长)”,2016年4月15日晚,春天读诗之夜诗歌朗诵会在北京77剧场华丽开场。“开花就是解放!一个宇宙的dàn生不始于一次爆炸而始于一次花开!”53岁的诗人西川,依旧激情饱满、节奏铿锵,一首气势磅礴、才情     【乙】(A.肆放B.肆意)的《开花》,在他高昂雄厚的声音中传递到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连绵不绝的开花意象,渲染出春天蓬勃升腾的生机;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内心。诗人廖伟棠说:“西川太开放了,节奏感真好,年轻人都写不出这么‘狂’的诗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①dàn ______生        ②铿_____( A.  jiāng B.qiāng  )

(2)从文中【甲】【】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D. 《曹刿论战》选自《资治通鉴》,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