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又见秋风起 ①深秋,渐起的冷意使整个校园花草萧条,生命全无。飒飒秋风中,两株奇崛...

又见秋风起

①深秋,渐起的冷意使整个校园花草萧条,生命全无。飒飒秋风中,两株奇崛的古槐硬是挺着虬枝到现在,也再无还手之力地落个满地枯枝败叶。冬天未到,我早已佝偻了腰背,像一只僵硬的蚂蚁踟蹰着。

②“丁零零……”清脆响亮的电话铃声响起,一看,是妈。

③“天气转冷了,你衣服够吗?棉被厚不厚?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冷空气,下降 10 度,不 够的话我明天给你拿来……”妈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通。

④“够了够了,你不用专门跑一趟了。”妈仍不放心地嘱咐了好几遍,才不舍地放下电话。

⑤从她的声音里我似乎能感受到她急促的鼻息,耳边萦回的叮咛撩动我隐约的遥想。 我仿佛能看到此刻的她正拿起亲手为我新织的毛衣,铺平又叠起。其实远在异乡工作的我每年秋寒时都会第一时间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那些琐碎的唠叨如时光深处的温暖烙印,为我拂去秋寒,融化冬雪。

⑥记得还在读师范时,秋寒刚刚到达的一个大清早。我懒洋洋地拿着饭碗,不情愿地走出寝室。被迎面的寒风一吹,我浑身瑟缩,慢吞吞地朝食堂走去。

⑦下了楼,发现门口有两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了,却发现是父亲和母亲。父亲穿着那件洗得泛白的中山装,袖口的卷边已经磨破。他通红的脸上直冒热气,一双粗粝厚实的大手正凑到嘴边哈气。母亲的头发上沾满了细碎晶莹的冰霜,脖子里土黄的围巾衬得她的脸色有些泛黄。她把双手叉进棉裤口袋里暖手,肥大的棉裤使她瘦小的身躯看起来更加单薄。他们的身旁支着一辆 28 寸的加重自行车,一边的脚踏上扎着一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车子不堪重负似乎将要倾倒。

⑧“你们怎么来了?”我赶忙把母亲拉到一旁的桂花树下低声询问。父亲在一旁笑盈盈地望着我,眼里却盛满疑惑。他们哪里知道,他们这身乡下人的打扮在这县城里有多扎眼,我真怕会有同学看见。

⑨“这不你爸昨晚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冷空气,怕你冻着,一大早就赶来了。”母亲边解释边伸手去解蛇皮袋,里面装满了我的衣裤鞋袜。“还有你最爱吃的土酱炒冬笋肉片, 天冷要多吃点!”母亲又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保温杯塞到我怀里。

⑩我一边应声一边催促他们赶紧回去,父亲便骑上车带着母亲回家。我一看表:才 7 点整,而他们却空肚子骑了 15 里路,把掌心的温暖捎带到了我的手里。我愣愣地站在那儿, 嗓子眼儿被哽住。捧着温热的保温杯,我在桂花树下泪流满面。父母亲每天夜晚为我看天气预报,牵挂着他们一辈子也不放心的儿子,而我却忘记了问候一声右手还植着钢板的父亲和惧寒的母亲。

想起“气象先生”宋英杰接受电视采访时说的一个故事。

家住北京的他看完电视后,寝不安席。他拨响了远在武汉的儿子电话。告诉儿子寒流快到武汉,嘱咐儿子注意保暖,要不就寄点衣物过去。儿子在那一头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挂了电话。他准备再拨时,哈尔滨的母亲打来电话,关切地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没有?”他来不及答话,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喷嚏。母亲急了,唠唠叨叨地说了半天“责备”的话。她问母亲那边天气,母亲说:“雪还在下呢。”

他愣住了,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记了北风起处的哈尔滨和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都是自上而下的?在秋风起时,父母常常惦记着远方的儿 女,而我们却忘记了去关心下独守家中年迈的双亲。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灯,照亮黑暗,驱逐寒冷。而生活在融融爱意中的我们是否能用及时的问候抚慰他们,让他们的心远离寒冬?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情,请仿照例句,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例句:母亲打来嘱咐的电话让“我”添衣注意保暖,“我”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

(1)读师范时一个秋寒的早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风未到武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⑩自然段画线句“捧着温热的保温杯,我在桂花树下泪流满面”表达了“我”此刻 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为何要叙述“气象先生”宋英杰的故事?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的理解。

 

1.父母空着肚子赶远路为“我”送御寒的衣物,“我”却嫌弃他们乡下人的打扮也忘了问候他们。宋英杰电话嘱咐儿子保暖,却忘了北风起处哈尔滨的母亲,母亲却并未忘记关心他。 2.环境描写,生动地描写了深秋到来植物萧条的景象(或者渲染了寒冷、萧瑟的气氛),为下文母亲打来嘘寒问暖的电话作铺垫,反衬母亲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暖。 3.既为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和牵挂而深深感动,又为自己因虚荣嫌弃他们的打扮(为自己忘记问候父母的行为)而愧疚自责。 4.结构上,与上文“我”的父母为“我”送衣物的事情相照应。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更能表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思考与反省,启示我们也要及时用温暖抚慰父母。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件。还要考虑到仿照例句要求来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深秋,渐起的冷意使整个校园花草萧条,生命……”是典型的环境描写,要注意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特别是对人物心情的作用,及引起下文的母亲打来嘘寒问暖的电话。总之要答出对情感、对中心及对文章结构的意义。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等。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或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等。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语句所抒发的情感的作用的把握。“捧着温热的保温杯,我在桂花树下泪流满面”是一句动作和神态描写。要根据具体语境也就是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这句描写作用的答案。要答出人物的复杂心理:感动、愧疚和自责。 4.试题分析:考查情节的作用。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的角度分析作答。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反省,启示我们也要及时用温暖抚慰父母。结构上,与上文“我”的父母为“我”送衣物的事情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

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 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 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1.请你说说选文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憔悴”的丰富含义。

2.选文第②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 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①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诣:yì,拜访。

1.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____》一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2)俄而雪骤    骤:    

(3)甚聪惠              惠:            (4)乃呼儿出    乃:

3.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

A.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一年之计在于春    D. 下车而引之

4.翻译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查看答案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惊”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

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

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哪部作品?选文中“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撷取了很多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其中《藤野 先生》《故乡》《琐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不断呼叫他是“对于父 亲最大的错处”。

C.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D.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具有进 步思想的先进妇女写活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