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各项中对“其”解释有误的是(     )

A. 场主积薪其中( 麦场 )    B. 一狼洞其中( 柴堆 )

C.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 屠自后断其股(狼)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敌: ① 恐前后受其  ② 盖以诱

(2)意: ① 目似瞑,暇甚  ② 将隧以攻其后也

(3)前: ① 恐后受其攻 ② 狼不敢

3.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本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性。

 

1.C 2.(1)① 攻击,动词。 ②敌人,名词。 (2)① 神态,名词。 ② 打算,动词。 (3)① 前面,名词。 ② 上前,动词。 3.(1)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2)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示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等句子可以看出狼的贪婪;从“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句子可以看出狼的狡诈、凶狠。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年代:清 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C项的解释有误,“其”在这里指的是“屠户”。 点睛: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第一个“敌”是动词,攻击的意思;第二个“敌”是名词,敌人的意思;第一个“意”指的是“神情”;第二个意思是“打算”;第一个“前”是方位名词,“前面”的意思;第二个是动词,“上前”的意思。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尽”“故”“顾”“苫蔽”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分析描写对象特点的能力。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的贪婪本性;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狼的奸诈;根据文中信息“狼亦黠矣”可知狼有贪婪、狡诈的本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只猫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她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晴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

  邻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大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有一撮黑歪毛。除了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性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里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了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了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声,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捕鼠能手。

  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a,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扑向老鼠b,接着是老鼠的惨叫……

  从此,我再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着我的时候,我就说:“去,学抓老鼠去!”

1.作者采用____________手法写两只猫,通过比__________,比__________

_________,写出了它们的特点。

2.文段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

对邻家的猫则是__________________,后来通过捉鼠一事,作者又改变了对邻家猫的态度。

3.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机灵”“ 伶俐”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4.划线句a和划线句b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修辞,他们分别形容:______

 

查看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结合诗中有关词语,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结合你对《西游记》的阅读,简要说说为什么铁扇公主不肯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你如何看待她不借的理由

 

查看答案

以下关于《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西游记》的故事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后与师兄弟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共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各类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他自己也修成正果。

B. 孙悟空的名字是菩提祖师给他起的,姓孙是缘于他曾是猴子,悟空是其法名。

C. 《西游记》有着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许多人物既有神魔性,又有人性和动物性,作者将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

D. 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第二次借到后又被牛魔王骗回去,第三次孙悟空变成一条小虫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中,终于借到真的芭蕉扇。

 

查看答案

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B.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D. 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