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经历了才觉得美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经历了才觉得美丽。有时会遇到层峦叠嶂的大山,有时会遇到芳草萋萋的平原;也许要经过姹紫嫣红的花园,也许要穿越渺无人烟的沙漠……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看到美其实就在路上。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美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美在路上 曾几何时,我认为只有在山顶才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象;曾几何时,我认为只有在目的地才可以看到悦心的景象…….但是,当我真正爬上山顶才看到了真相. 那次,我和妈妈去爬山,山路是崎岖的,是坎坷的,盘山路一盘绕一盘,山上的石阶总是一阶堪比一阶高.从山下,看不到高处的摸样.我们一阶阶爬,我总是向往着立刻爬到山顶,看想象中的千古大树;看想象中的蓝天白云;看想象中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山脚下可谓“桃花流水”,那山顶一定更美.想着,我们已到了半山.山上草木葱茏,我不时摘两朵美丽的牵牛花,不时摘两个野果,但我依旧渴望那山顶.登上了最后一阶,我看到了山顶.这里风极大,吹的很冷,没有大树,没有那一片穹苍之美,只有几块丑陋的石头.我失望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最多也是“一览众小山”,看那忙碌的人群,我突然觉得好辛苦.蓦地一想,爬山的乐趣是在途中,在途中欣赏山上的小野花,吃山上的小野果,用山上的枝编花环……而这山顶有什么?只是苍茫一片. 蓦然想到,人生亦如此,我们总是欣赏别人的辉煌,而不去欣赏奋斗途中的每一朵野花,我们总是羡慕山顶而抱怨爬山的过程.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应该欣赏以往的挫折,应该享受每一次喜悦,应该用手中的相机拍下路上小野花的生命.那么,当你到达一无所有的顶峰时,就能为自己留下些什么,给自己带来些什么. 在奋斗的时候,别忘记你奋斗的过程.在期待彩虹时,你可以欣赏雨天的美景;期待晨曦时,你可以欣赏夜空的星星;在期待成功时,你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 奋斗的路上,应该多去看看路旁的美景,而莫要期待终点,因为你离它还很远,而最美的,就在路上……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题目“美在路上”。这里要找准“题眼”,题眼就是“美”。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写作文前大家要想好。这里的“路”是什么东西,也要想清楚。路,可以是人生之路,可以是求学之路,可以是旅游之路。这篇作文,既可以写旅游杂记之类的东西,但出题者更倾向于人生之路的风光之美。同学们在构思的时候,有这么两个选择:首先、你可以写一次艰难旅行中的风光之美。其次,你可以写人生之路的美丽。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3)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4)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6)《登楼》中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9)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挫折或不幸,但是我们应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象梅花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词句作答)

(10)月亮清冷的光辉,一直在文人的笔尖流淌,常常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请写出借月抒怀的一句完整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1.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浅

B.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C. 遂见楚子,曰:“必师”   济:救济

D. 罗与卢戎两之            军:进攻,夹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乡人曰                       还,谓御曰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     乱次济,遂无次

C. 长勺                       莫敖使徇师曰

D. 公将鼓                       斗伯比送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 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 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C. 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D. 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5.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 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 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 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 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 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 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3.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 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 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之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 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他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 ①②⑤⑥④③    B. ⑥④①②⑤③    C. ①②⑤③④⑥    D. ⑥②⑤④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