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初三了,我们将迎来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面对抉择,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人生路上有...

初三了,我们将迎来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面对抉择,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人生路上有很多事情,我们都要独自面对。

请以“独自行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例文 独立行走 在一次晚宴后我和你走在一起,长长的小路不见尽头,晚风带着青草的幽香,昏黄的灯光拉长了彼此的影像,多年不见,我还是喜欢和你在一起的那种平和恬淡的感觉。经过感情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我终于知道什么样的感情适合于平凡的生活,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离别苦吗,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生死情?不,远不是这些山盟海誓里的言词奢华,平凡的爱,平庸的爱却又是温暖的爱只在开门七件事的琐碎之中。 认识到这点我却是以青春为代价,年少的我自许清高,平庸小子不屑一顾,可这么多年与爱人两地分居让我的心备受煎熬,关山万里隔绝的何止是肉体。我的爱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军营,年年月月我形只影单,只有靠书信传达情爱,我的心是多么清苦而不能言。当年只为了他身上有我看重的锐气与胆识,欣赏他在逆境中不服输的努力,我坚持着对他的等待,尽管这种等待是这么痛苦与无奈。长夜孤灯磨老了青春,温暖自已的永远只有自已的体温。 “三百篇诗,只缘于你说的那一个字”。原以为自已超群出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原以为真爱不在于长相肆守,时间与距离才可以见证爱的深度。可恋爱时我们可以餐风饮露,鱼雁往返,纸短情长,而婚姻却是要在五谷杂粮中相濡以沫,在平凡的日子中携手同行。我放弃了身边伸手可及的爱情,也就失去了身边伸手可及的温度。是自已太过感性,太追求灵魂里的东西从而对爱太过奢求,结果与别人不一样的只是花前月下的感伤和夜深人静时的泪光。 微风轻拂,你的眼睛深情如初。此刻的我,多想要一份平凡的爱,多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多想和某个人静静的在灯下说一些平常琐事。多年不见,你的温情一如昔日,就如午后的清茶,虽淡泊却回味悠长。月光如水,我的心却似水面泛起涟漪无数。人生苦短,当初的少年今日也已有妻有子,我们就象两列火车擦肩而过不再停留,而只有温情还在原处没有带走。原来人生哪一种情都值得回味,只要真诚温暖的就是灵魂深处。今夜,我是多么感谢你陪我走的这段路程,让我重新找回当初,即使不再回头。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独自行走”。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题目里的关键词是“独自”,可以从“独”中有愉悦,有闲适,有悠然,有豁达,有淡泊等方面来思考,这个“独”字,不能简单地写“空闲”“闲暇”等外在的“独”,而要进入到精神层面,从引申义的角度,写出一种生活态度。另一个关键词是“行走”,如果仅从“行走”的本义来思考,文章写成欣赏风景,其立意必然平庸。“日月星辰,山林湖泊,花鸟虫鱼;琴茗书画,吟咏歌舞,静思遐想;田野村庄,万家灯火”都可理解为“行走”,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行走”的引申义、比喻义着眼,写乡村风俗、城市风貌、写个人的兴趣爱好、执着追求等。体裁上,除了诗歌外,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选材要精当。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写作时,最好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___________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_____________四个字概括。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5.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查看答案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状态。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敞开心胸迎接阳光的明媚,也有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关键是要确立时机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读书,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逆境为机遇,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爱默生认为:“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很多伟大的发明与发现,恰是当事者于现实中走投无路、转而沉湎于书本与思考时突然发现的。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长征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时期,每天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毛泽东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学习,并写下不少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人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有删改)

1.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题目只告诉了我们论证的话题,纵观全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可以这样概括:我们都要正确看待所处的境遇,让“境随心转”,用积极的心态去读书。

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4.参照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20字)

5.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 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 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 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 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 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 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 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 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 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 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 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 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 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

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 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 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 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分析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    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 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5.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名言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本文第③段 补论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查看答案

广告整容科

广告早已遍及生活的方方面,很多广告却将成语改头换面,对语言的规范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试着找出下面广告中的错别字,把成语恢复原貌。

①某止咳药广告:咳不容缓______________

②某保温杯广告:有口皆杯______________

③某眼镜广告词:一明惊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中有许多发现,发现小人国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好坏选拔官员;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_________________(国名)。

在小人国,格列佛是如何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不来夫斯古国的?(20字以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