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

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凡百元首。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上面文言文空格处,依次填入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

B.必固其根本/必积其德义/必浚其泉源

C.必积其德义/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

D.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必固其根本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莫不殷忧道著 潭西南 (《小石潭记》)

B.能克终者   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C.其根本     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D.振之威怒     先帝不臣卑鄙(《出师表》)

3.结合选文,写出魏征在治理国家方面给君主的建议。

 

1.A 2.B 3.要点:任人唯贤 广积恩德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从“木”“流”“国”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两个“固”都是发语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目标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读懂老师未教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学生背诵一定量的文言篇目外,还要掌握文言文阅读迁移的规律和方法。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译文: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C.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是时机好,而是人的谋划得当。

D.此皆忠实、志虑忠纯。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也。 痛恨:憎恨。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可以。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十六或十七。

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zēng 忿(huì)  补(bì)    脉脉(mài mài)

B.(cú) (huī)下 (jīng) (zhēn)酌

C.(yì)    (miǎn)   大义(xìn) (pǐ)

D.(fú)然 (xiǎn)   (jìn) (zōu)

 

查看答案

这条小鱼在乎!

杨彦

①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地铁上,瞧见无座的老人孩子很想让座,一看他们不像很疲惫的样子,想想自己一天班上下来也挺累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坐着不动;大街上,看见有人带着孩子求助,心有同情,却因疑心这是拐来的孩子,便什么事也没做走开;马路上,听见有人在问路,想插嘴相助,转念一想“何必多此一举”,又若无其事地经过……我们常常瞬间产生善念,但为什么没有更进一步,把善念变成善举?

②善念如花,善举似果。善念之花常开,善举之果却不易结。心怀善念,是有善端,这就像是水之源、火之星,正是善的基础。然而,如果徒有善念而不为,也不过停留在“想”的层面,既不能给陷入困境的人以帮助,也不能给社会风气注入正能量,最终难免水源枯竭、火星熄灭。就此而言,                                 

③有这样一个启人深思的故事。暴风雨后,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卷上岸来的小鱼。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有人劝他:“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以行动为导向,把善念化成善举,涓滴又何尝不能汇成大海?倘若总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犹豫中延宕,我们往往就错过了让一条小鱼重返大海的机会。

④当然,止步于善念,也有现实的无奈。前段时间,有朋友在微信群、朋友圈转发消息,呼吁关注一名生活困难的儿童。然而,当地人得知后去寻找,却发现孩子的情况并非如此。朋友忙不迭发更正、发说明,浇灭了道德热情,更让人情绪有些沮丧。的确,不对称的信息、不规范的求助,往往给爱心添堵。从扶起跌倒的老人需要“立此存照”,到救助街头的乞丐却发现他们有的月入上万,这些坚硬的现实,冲击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拉长了从善念到善举的距离。“一臂之力”“一步之遥”,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举棋不定的两难选择。

⑤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善念之花结出善举之果,需要每个人的嘉言懿行与共同努力。纵然有过“流血又流泪”的极端案例,但是崇德之心不能因此止步、向善之行不能就此裹足。有诗人曾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诚然,保护善念的环境还需要涵养,托举善行的制度还需要完善,但对每个人而言,首先要让自己心中的火熊熊燃烧。

⑥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悲悯之情、乐善之意,可是否伸出这只手、迈出这一步,却成为平庸与高尚的分界线。“你就是他人的环境”,让善念更多转化为善行,让善行善举少一些无奈,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善念在路上,我们也不能让善行迟到。

1.阅读文章,在第段结尾画线处补充观点。

2.请结合文章第③段的小男孩的故事,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善念在路上,我们也不能让善行迟到”的理解。

3.古人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以善小而不为”这样的话,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两句话带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