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甲)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中第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文段()(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他们:              B. 他们:           

3.文段()中第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中用波浪线画出()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5.联系两则材料看,()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

 

1.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AB 3.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4.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5.“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根据事件来分析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句子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这个句子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2.本题的考点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结合文意看影片和怀疑我及格是作弊,可以明确第一个是日本青年学生.第二个结合上文“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可以明确是麻木的中国人。 3.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那时那地”代指上文的在日本仙台学医看了电影后;从文中可以知道我到仙台是学医的,但是看到时事的片子,中国人被杀,喝彩的也是中国人,我的主意改变了,也就是“我”决定不再学医。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乙文中的“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可作答本题。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两相对照可知,乙文中的那一回指的就是甲文中的看电影事件。根据乙文中的内容可知,通过看电影事件,作者认识到医学只能健康国人的身体,但不能改变国人的灵魂,能改变灵魂的,只有文艺,也就是文学,所以才弃医从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从选文看,“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句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5.选文中所说的“精通时事”的人是指哪些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2个字。

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一直是个谜,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经考证,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一家修道院遗址是其原型的安息之地。意大利考古学家目前宣布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的骸骨。

考古学家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测定骨头年代,筛选出与《蒙娜丽莎》原型去世时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其子女们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这样,将找到的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通过电脑整合出《蒙娜丽莎》原型的面部图像,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B.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查看答案

鲁迅原名____,浙江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_家、_________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B.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 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D. 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