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②、蒲将军③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④,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⑤,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⑥,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⑦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⑧,莫敢纵⑨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⑩,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
[注] ①卿子冠军,叫宋义,在项梁死后,他曾是楚的上将军(全军总司令);对救赵的态度犹疑,被项羽杀死。②当阳君,就是黥布(也叫英布),后来归了刘邦,被封为淮南王;最后被刘邦杀死。③蒲将军,他与当阳君当时都是项羽的部下。④釜甑,炊具。釜(fǔ),锅。甑(zènɡ),陶制的蒸饭用具。⑤王离,与下文的苏角、涉间,全是章邯的部下。⑥甬道,通道。章邯为了把粮草顺利地运输到前线,筑成一道两边有墙壁拦护的通道。⑦冠(ɡuàn),居第一位。⑧壁,营垒。⑨纵,放出来。⑩辕门,古代军营的大门,把两辆车的车辕对着竖立起来,人从下面进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将卒二万渡河(______) (2)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________)
(3)无不膝行而前(_______) (4)楚人怜之 (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B.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C. 名闻诸侯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D. 及楚击秦 及郡下 (《桃花源记》)
3.翻译下列句子。
(1)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2)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
4.联系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谈一谈项羽和陈胜有哪些共同点。至少说两点,并且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评述。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①上雨如悬,
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②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注】①咸阳桥:即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南。②洞庭:位于今湖南岳阳市。)
1.(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并且试着概括一下这两句的景物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名著阅读:《格列佛游记》作者是英国的斯威夫特,小说主要采用的_________和________ 的手法,讽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贪婪、腐败。其中格列佛到达大人国时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和险阻,都有哪些?请试着举出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刚刚学习了专题《气象物候》,你一定学到了好多知识,来展示一下你的身手吧!
(1)下面是宝应县9月6日的天气预报,宝应电视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9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C。风力:<3
(2)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的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这是为什么?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从物候角度解释一下这一现象。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3)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4)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5)我想:_________________,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
(6)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8)我们暑假跟随家人一起外出游山玩水,看到农家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时,一定会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 )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不由得让人心chí( )神往。再瞧瞧那沿江cuán( )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suǐ(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