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九年级(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 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 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2)①理【解析】 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 ②理【解析】 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3)答案示例:选A项。俗语说,家不和,被人欺。家人一条心,泥土也能变成金。家庭和睦是兴旺的基础。选这项横幅,可时时提醒家人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才会有幸福感。 (4)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 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应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读懂内容,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即可。材料一,主要介绍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材料二,主要介绍古代家规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材料三,主要介绍古代家规的积极影响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选择其中的一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阐述理由即可。第一句,主要突出朋友对人生的影响,表现结友要谨慎;第二句,主要表现做任何事都要事先规划,不能临阵慌神。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结合实际情况正确使用。首先要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再选出符合家庭和睦主题的句子。选A项,选这横幅,可时时提醒家人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才会有幸福感。 (4)本题考查漫画内容的介绍与寓意的理解分析能力。漫画内容的介绍,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画面内容简介即可。寓意分析要抓住漫画中夸张的部分体会主题,主题的表达要凝练深刻、准确,揭示某种现象、本质,表明作者的态度,如:讽刺、批判、赞颂.观察图画。可见画面的中心主体是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盘中的“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结合活动的主旨“‘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可见其寓意为:警醒同学们,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A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水浒传》,文中的A姓名____,“胖大和尚”是_____

(2)《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________ 、对________ 深厚的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早春二月,暖还寒,许多花木还未醒来,包河的柳枝已泛青了,环城的柳条       了,湖滨的柳浪也       了。柳条、柳丝、春姑、俏影,挣脱寒冬的禁固,装点出大湖春色,染名城春烟,传递出春的信息和新年里的盎然生机。柳条、柳丝,风情万种,ē娜多姿,缀着碧玉,泛着绿波,高咏绿色理念,编织成无边风景。 是的,包河、环城、湖滨翩翩起舞的柳条、柳丝、柳浪、柳烟,不是显示大湖名城万千英豪征服自然描绘青山绿水的智慧、能力和风情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暖还寒_________    __________     ē__________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根据句子的意思,将“起舞”“抽丝”分别填入_______________两处的横线上。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_,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②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  骊山怀古》)

③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

___________________,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

_____________________,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浣溪沙》)

⑦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

⑧今操已拥百万之众,_______。(陈寿《隆中对》)

(2)默写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下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曹刘。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骆驼对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它困惑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沙漠风暴中看见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为什么我的背那么驼?”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够在沙漠里忍受十几天无水无食的生活。”

小骆驼又问:“妈妈,为什么我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厚厚的脚掌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地说:“哇,原来我在沙漠里这么有用啊。”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创建文明校园,学校决定在校内全面推广主题为“礼仪在我心,学做文明人”的文明礼仪教育。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九年级(五)班作了关于“是否在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得到如下表格。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结论文段空缺的内容,使上下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吗?

调查对象及选项

学生

家长

非常希望

19.08%

11.90%

希望

68.79%

59.52%

不希望

5.20%

5.95%

无所谓

6.94%

22.63%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自我

调查对象及选项

学生

家长

A

27.23%

22.69%

B

51.83%

14.48%

C

11.67%

52.10%

D

9.27%

10.73%

 

 

1.结论: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问题上,学生与家长看法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家长看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

2.学校开设了传统礼仪兴趣班,你对此很感兴趣,想报名参加。但你妈妈却认为不如学点更实用的,你准备如何劝说妈妈让她同意你参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