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2.第②段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3.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⑧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5.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 而用《合欢树》为题?

 

1.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有点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2.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坚强、执著、隐忍、无私、疼爱儿子。 3.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分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深化文章旨意,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 4.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5.①.合欢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③.合欢树里还有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④.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首先要阅读全文,根据下文的情节内容思考答题的思路。要从以下角度考虑答案:母亲的形象、当时的生活气氛和现在生活气氛的对比、增强生活情趣及艺术感染力等。 2.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要概括出母亲为我做的一系列的事情。 3.试题分析:考查补叙的作用。首先要弄明白补叙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思考补叙的意义。内容:追忆合欢树的来历,合欢树与母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用:合欢树有了象征意义,它凝聚了母爱。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试题分析:考查文句的深刻含意。“悲伤也成享受”,也就是“苦也甜”,“痛并快乐着”。要答出作者有这种感觉的原因。可分层次来答,“悲伤”何处?“享受”哪里?“悲伤”是因为母亲的早逝;“享受”是因为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温馨的往事。还要答出文章的主旨。 5.试题分析:探究用合欢树作文题目的原因。可从以下角度考虑作答:合欢树的线索作用,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合欢树的蕴含的感情和命运因素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五猖会(节选)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散文集_______,除了本文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请你再写出两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散文: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划横线句子的作用。

4.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篇散文在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上的共同点。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太丘舍     _________ (2)尊君在__________

(3)华捉而掷去________ (4)宁读书如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元方和管宁分别是怎样的人?

元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

学校将展开“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你的同学小明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伸手要钱,还和学校里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也比较差的同学走得较近。作为他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至少引用一个有关交友的成语、谚语、名言或格言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友情”,我们有话要说,请仿照示例,再仿写一句。

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B.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C. 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