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山而东:

(3)折处辄潭:                  (4)影颓然:

(5)不复甚:                    (6)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1.(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解析】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宋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循:沿着。寐:睡。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迹:脚印。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原文内容,相关的时间地点可以从原文中找出。“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为出游时间。“二鼓“为到家时间。”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可知出游的地点。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然后结合题目中的要求,即可筛选作答。“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为文中对潭中水的描写。 5.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即可分析作答。本文共分三段,记叙自己去白水山佛迹院游玩的经过。作者对这种景象印象深刻,被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所以写下此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晓雾将 (2)未复有能其奇者(3)怀民亦未(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和“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___”,乙文描写了“___”。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查看答案

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______     遂:______      盖:______   但:______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______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查看答案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字的意思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