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2.用四个字的短语在横线上补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

              →议种瘪种 →   ⑵                  →  给儿新生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1.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2.⑴挑种种地 ⑵种下瘪种 3.⑴冷落(“漠视”或“抛弃”)。⑵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4.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5.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 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表层含义即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是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认真体会把握。本题考查的是深层含义,所以表层意思不用作答。“弱种子”喻指不完整的生命,这些脆弱的生命需要众呵护,最终让他们能健康成长。从比喻义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找到答题的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作答即可。概括可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方法或依据试题给出的答题格式。本题围绕“种子”来概括。 点睛:理清故事情节要做到:① 语言准确简洁。②要点不能遗漏。③不能以偏概全。④避免前后情节交错。 3.试题分析:考查重点词句的理解。(1)结合语句分析,“只拣饱满的种子”是瘪种子的“漠视”。(2)农民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是内心受到触动后的表现。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墙丝瓜满院香

走在家乡小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的墙都成绿色的了,原来是上面爬满了丝瓜藤。飒飒秋风,艳艳秋阳,窄窄小街,面面绿墙,格外有田园风情。

母亲每年都会在墙根下撒一些丝瓜籽,丝瓜好打理,生长起来又努力向上,不用搭篱笆,它们就会顺着墙根往上爬。秋风起,一墙丝瓜形成农家小院特有的风景。满墙宽大的绿叶,密密麻麻,挨挨挤挤,把矮墙铺得厚厚的,绿了个水泄不通。有细嫩的藤蔓伸展出来,末端卷曲,像一只只翘起的兰花指。绿叶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丝瓜花,明黄色,很耀眼。这些花朵极为可人,娇嫩嫩,俏滴滴,仿佛一群俏皮的阿妹,在风中笑着闹着,无限欢欣。等到丝瓜花开得繁盛之时,千朵万朵齐齐开放,绿莹莹的丝瓜墙像是布满了繁星,亮亮的闪烁在阳光下。花朵们与秋风耳语,与蜂蝶嬉戏,还有的昂首与飞过的鸟儿打招呼。一墙丝瓜,在悄悄酝酿着一场秋日盛事——待到丝瓜爬满墙时,满院都是秋天的香。

丝瓜长出来了!没过几天,已经有手指大小了,头上还顶着黄花。它们个个像羞涩的顽童,从妈妈的身后钻出来,怯怯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它们探头探脑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风起时,还羞涩地躲进绿叶中与人捉迷藏。又过了几天,很多小丝瓜开始急不可耐,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大大方方垂落在一墙绿叶上。此时,它们的身躯变得细长,稍稍弯曲,仿佛袅娜的少女的曲线。再看那一墙丝瓜,更加富有活力了,绿墙如一道天然的艺术屏风,上面是一幅生动的图画,黄花如珠散落,丝瓜垂满绿墙,蜂蝶飞舞其间,农家小院因此显得格外有情趣。

从绿墙中摘取丝瓜,真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清晨刚摘下的丝瓜顶花带露,新鲜无比。母亲把丝瓜洗净,要给我们做丝瓜炒鸡蛋。这道菜应该算是纯粹的农家菜,丝瓜是刚摘的,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青嫩嫩的丝瓜,黄灿灿的鸡蛋,清脆爽口,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

丝瓜还可以做很多道菜,有一次,母亲竟然还别出心裁,把家里剩下的两根油条和丝瓜一起炒,出锅前放上些蒜,没想到还别有风味呢。我总觉得,丝瓜里有家的味道,虽然普通平常,却胜过山珍海味。

小时候,我家的丝瓜都从墙里长到了墙外,母亲就让四邻都来摘丝瓜吃。墙里开花墙外香,路过的人也会毫不客气地摘上两根。母亲见了很高兴,好像她的“作品”终于有人赏识了一样。

等到深秋时节,丝瓜干瘪枯黄了,可以拿来当做洗碗的用具,非常好用。母亲总说,丝瓜是宝啊!在我看来,丝瓜几乎成了家的符号,总让我念念不忘它的好。

一墙丝瓜满院香,香在流年里。丝瓜岁岁枯荣,却留下美味和真情在心间。

1.结合文意分析标题“一墙丝瓜满院香”中的“香”的含义。

2.母亲说“丝瓜是宝”,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

3.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少于两点)

4.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在上文中选取你喜欢的句子作批注。

句子:

批注:

 

查看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公欣然曰(           )      (2)撒盐空中差可(         ) 

(3)吾日三吾身(           )  (4)四十而不(         )

2.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五日三省吾身”从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修养。

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阐明了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

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这一景致。

2.有人认为“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清雅安适,与整首小令的风格似乎格格不入,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散文集,共收入鲁迅的      篇作品。其中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2)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选段出自(  )A、《无常》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D、《琐记》

 

查看答案

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2)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       ”一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一词改为“       ”。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