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一谈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画线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2)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 (4)不逾矩 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写出两点,并从文中各找出句子来分析)
阅读古诗《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在这里的意思是“思绪”。
B.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令人亲切,表现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别故土的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这首小令的曲词中,“ ___________”这一句,概括了全篇的主题思想,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描绘出天涯游子 ____________ 的内心世界。
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某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完成以下内容。
(1)请你写出两个有关交友的成语。
成语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就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交友,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文)名著阅读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__》,其中父亲要求我“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到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对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默写(错字、漏字、换字均不得分)
(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______________ 。 (朱自清《春》)
(2)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遥怜故园菊, _________________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 。 《峨眉山月歌》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 。 《夜上受降城闻笛》
(6) ________________ , 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7) _________ , 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8)《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