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

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例文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你是历史长河中最亮的那颗星,照亮黑暗的大地;我是一粒平凡的尘土,仰望着你。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你是我最欣赏的人。 我欣赏你的至死不懈。你在1958年8月时,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的制造原理。二十八年间,你不曾说过放弃,始终站在第一线。最终,你成功了,当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上空爆炸,升腾起一朵蘑菇云是,你让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那时,你笑了。是你的至死不懈,转变了中国历史。之后,你依旧坚持,在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你的这种精神让我颇为欣赏。 我欣赏你那句“我不能走。”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在“平沙无垠,夐不见人”的荒漠中,在马革裹尸的战场上,都有你的身影。你不畏艰险,在荒漠中进行试验。风,吹乱了你的头发;沙,染脏了你的衣裳。你不在乎。在你做了院长后,一次核武器实验,井下有一个信号测不到,大家劝你回去时,你坚定的说:“我不能走!” 短短四个字,表现了你那极高的责任心,表现了你那中国男儿的品格。只有四个字,却让我的心也颤抖了。邓稼先啊,是你,教会了我,负责。 我欣赏你的爱国之心。你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在你眼中,祖国大于一切,没有什么比祖国更重要。在杨振宁与你见面,他问你有关工作的问题时,我感受到了你的犹豫,在民族感情与友情之间,你又该如何权衡?最终,你没有明确说出,直到等来周总理批准的那一刻,你才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此时,我抑制不住的落泪了。你的爱国之情,难以用文字表达。我欣赏你的爱国之情。 邓稼先,如果一切从头开始,你仍会没有彷徨,毫不犹豫地走你走过的路,对吗?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章的提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写历史人物,还可以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分析“欣赏”的原因:他的美德、他的睿智、他的个性。 点睛: “追问法”是命题作文常见的写作方式,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此题可以用追问法行文立意,首先明确“欣赏”什么,然后明确为什么“欣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文片段在线: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写法分析:这段话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请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刻画某个活动过程的文字。(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永远的铃声

纪效成

①两排青砖瓦房,一个坎坷不平的操场,还有木制的篮球架,对,这就是多年前我读过的小学。小学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上的铃了。从早晨开始,到日落时分,总有老师手拽着铃绳,让校园里回荡着悠扬、清脆的铃声。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三年级时,来了一位姓田的新班主任,二十岁左右。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的一些细小动作都难逃他的法眼。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③在我的怂恿下,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看到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他明天值日,我们的计划终于有了。

④第二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可是到放中学时,迟迟听不到铃声。田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到处跑,还时不时听到校长的训斥:“看看你,值班时怎么把铃给弄丢了。”最后,没有办法,校长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关照,算是放学了。

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兴奋劲就别提了。心想,跟我们斗,真是自找苦吃。下午没有铃声的校园肯定很热闹。然而,下午走进校园时,竟然听到了和往常一样悠扬、清脆的铃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可能出叛徒了,我隐约预感到灾难的来临。

⑥果不其然,校长找到了我。我先是矢口否认,校长微笑着,悠闲得很。见我不肯招供,校长说出了一个姓名“赵刚”时,我惊呆了,我被出卖了。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神情恍惚。“这样吧,现在就站到旗杆下,反思。”校长似乎下了重大决定似的,“一直站到放晚学!”

⑦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站在旗杆下。望着沟壑纵横的木质旗杆和上面飘扬着的红旗,我流泪了。

⑧田老师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这边望了望,手拽铃绳,“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上课了。

⑨不一会儿,田老师来了,他竟然也站在旗杆下,和我一排。我止住了哭,望着他。

⑩“你干的好事。”田老师很生气,“你怨恨老师,可以和我说啊,可是你却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报复。你知道这叫偷啊!”

他一脸的严肃,见我不吭声,不说了,就和我一起像旗杆一样笔直地站着。

“老师,你走吧,”我哭着说,“我保证不偷了,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

老师依然没有走,说:“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

或许是快要下课了,校长将门上悬挂着的铃摘下来,拿着它走向了我们。

“下课了,我把铃拿着,你敲响它。”校长向我命令道,“铃声是命令,现在你是指挥官。”我只有照办。我怯生生地握住铃绳,按照校长和田老师指导的节奏,“当当当——当当当——”地敲响。听到下课铃声的同学们像鸟儿离开藩篱一样活泼快乐起来了,而我,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围观的对象。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田老师说:“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您看,上课的铃声依然由他敲响,怎样?”校长慎重地点点头,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希望这铃声能使你幡然醒悟。”

我不记得是怎样再次敲响这铃声的,也不记得是如何跟着田老师走进教室的。我只记得田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告诉家长,但前提是在班级里作检讨。

奇怪,从这件事后,我竟然喜欢上了田老师。也是从这件事后,我稍有不轨之念时,耳畔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悠扬、清脆的铃声,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我流泪敲铃的情景,不轨之念随之消失。我知道,是校长和田老师用这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走好人生之路。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我循着这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1.请按提示补写文章的脉络。

起因:

经过:我们趁着他值日,偷了学校的铃。午饭后,我的恶作剧被揭发,校长罚我站在旗杆下,田老师陪着我一起受罚。

结果:

2.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2)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3.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4.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要求:字数均不少于50字)

(1)第段中写道:“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2)校长让“我”成为放晚学时的施铃者,有何目的?

 

查看答案

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学生,交网友已经成为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交怎样的网友,怎样交网友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你想给中学生在交网友方面一些什么建议呢?不少于20字。

有些学生说:“进网吧,就好像回家。网友的问候和关心会让人觉得比父母还亲切。”还有的学生说:“有许多话不便向父母说,向网友倾诉后会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会顿感轻松和宽慰。”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竟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        从:                  

(2)学而不思则    罔:                  

(3)可谓学也已矣        好: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

主张

第①则

择师之道

 

第②则

 

交益友,拒损友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查看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

B.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后两句侧面写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