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它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3.选文中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两例说明?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加点词语。
(1)丈夫之冠也(________) (2)军士吏被甲(__________________)
(3)与民由之(________) (4)持兵揖曰(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___________________)
(2)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说说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4.甲文中孟子与景春就”大丈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孟子则认为大丈夫必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实践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第三、四句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这是为什么呢?
②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③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④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感到眼睛疲劳。
⑤另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A. ④①③⑤② B. ①③⑤④② C. ③⑤①④② D. ④①③②⑤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B. 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C.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 壮乡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味道清香,口感绵软,是壮家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手艺。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留学日本时候写的一篇有关自己老师的散文。
B. 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句话的主干是“他吵嘴”。
C. 《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即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 《背影》一文前后写了四次“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两次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