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侯叔献治汴堤 熙宁中,潍阳界中发汴堤淤田①,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

侯叔献治汴堤

  熙宁中,潍阳界中发汴堤淤田①,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都水丞侯叔献②时莅其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发汴堤淤田:开筑汴堤排水,让低洼地成为可开垦的田地。②侯叔献:字景仁,宜黄(今属江西)人。官至判都水监,卒于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古城中水______         (2)塞古城所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

3.(1)侯叔献治汴堤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侯叔献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1.满 ,充满慢慢地、缓缓地 2.堤防多处有破坏塌陷将要毁掉,人的力量不能控制。 3.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急使人治堤陷徐塞古城所决恪尽职守(爱护百姓)机智聪明 【解析】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熙宁年间,濉阳境内把汴堤挖开淤田,汴河水猛烈地向决口处冲来,堤防好些地方都塌陷了,眼看就要崩溃,人力没办法控制。都水丞侯叔献当时来到这里巡视,(他看到)汴河上游几十里处有个古城,立即下令把汴堤挖开引水到古城中,汴河下游很快就干涸了,急忙派人修理塌陷的堤坝。第二天,古城中水满了,汴河水又流回到原来的河床中,而这时堤坝塌陷的地方已经修缮完毕。然后再慢慢地堵塞古城处的决口,古城和汴河内外的水位几乎持平,河水不怎么流动,瞬息间就把决口塞好了。 1.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盈”在这里是“充满”的意思。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颇”“毁”“制”。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查的是到文章的基本事件。侯叔献首先下令把汴堤挖开引水到古城中,然后派人修理塌陷的堤坝,古城中水满了,汴河水又流回到原来的河床中,而这时堤坝塌陷的地方已经修缮完毕。然后再慢慢地堵塞古城处的决口。据此回答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2)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从治汴堤的方法可知其机智,从亲自巡视可知其关心百姓疾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相传作者是______时期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错误的的一项是(      

A. 曹刿认为战前要做到取信于民

B. 曹刿认为选择“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C.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主要表现了鲁庄公的浅陋无知。

D.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展现了曹刿论战的过程。

 

查看答案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汨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两首词都回顾了词人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B. 两首词都在对比中突出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C. 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贏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 两首词都借用一定的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两首词都抒发了词人的______________情感。

 

查看答案

 

1.蜂蝶纷纷过墙去, ______________。(王驾《雨晴》)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文天样《过零丁洋》

4.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5.叫嚣乎东西,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请以“别样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葫芦瓢子

林清玄

(1)在我的老家,母亲还保存着许多十几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许多是过了时,到现在已经毫无用处的东西,有一件,是母亲日日还用着的葫芦瓢子。她用这个瓢子舀水煮饭,数十年没有换过,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芦瓢子,思绪就仿佛穿过时空,回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2)犹记我们住在山间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后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个棚架我们种了毛豆、葡萄、丝瓜、瓢瓜、葫芦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们四季都有新鲜的瓜果可食。

(3)其中最有用的是丝瓜和葫芦瓜,结成果实的时候,母亲常常站在棚架下细细地观察,把那些形状最美、长得最丰实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来做菜。

(4)等葫芦瓜完全熟透在树上,枯干以后摘取,那些长得特别大而形状不够美的,就切成两半拿来当舀水、盛东西的勺子。长得形状均匀美丽的,便在头部开口,取出里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坚硬的空壳,可以当水壶与酒壶。

(5)在塑料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农业社会,葫芦瓜的使用很广,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用品,它伴着我们成长。到今天,葫芦瓜的自然传统已经消失,葫芦也成为民间艺品店里的摆饰,不知情的孩子怕是难以想像它是《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人民共呼吸的器物吧!

(6)葫芦的联想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甚受欢迎的人物,像李铁拐、济公的腰间都悬着一把葫芦,甚至《水浒传》里的英雄,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快客,葫芦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后汉书》的正史也有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7)在《云芨七签》中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可见民间的葫芦不仅是酒器、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无所不包。到了乱离之世,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中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葫芦之为用大矣!

(8)我每回看美国西部电影,见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怀中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饮,就想到中国人挂在腰间的葫芦。威士忌的瓶子再美,都比不上葫芦的美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在葫芦的壶中,有一片浓厚的乡关之情,和想像的广阔天地。

(9)母亲还在使用的葫芦瓢子虽没有天地日月那么大,但那是早年农庄生活的一个纪念。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家引泉水而饮,用竹筒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家里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永远漂浮着一把葫芦瓢子,光滑的,乌亮的,琢磨着种种岁月的痕迹。

(10)现代的勺子有许多精美的制品,我问母亲为什么还用葫芦瓢饔,她淡淡的说:“只是用习惯了,用别的勺子都不顺手。”可是在我而言,却有许多感触。我们过去的农村生活早就改变了面貌,但是在人们心中,自然所产生的果实总是最可珍惜,一把小小的葫芦瓢子似乎代表了一种心情——社会再进化,人心中珍藏的岁月总不会完全消失。

(11)我回家的时候,喜欢舀一瓢水,细细看着手中的葫芦瓢子,它在时间中老去了,表皮也有着裂痕,但我们的记忆像那瓢子里的清水,永远晶明清澈,凉人肺腑。那时候我知道,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我用那把葫芦瓢子时也几乎贴近了母亲的心情,看到她的爱以及我二十多年成长岁月中母亲的艰辛。

1.阅读全文,概括葫芦瓜的作用。

2.文章多次引用古代典籍中有关葫芦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11节划线句有何含义?

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

4.文章第8节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5.文中“葫芦瓢子”寄托了哪些情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