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难忘那夜的秋雨 吴官正 ①1950年深秋,我母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难忘那夜的秋雨

吴官正

①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亲戚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

②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去。我们在小猪的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送回亲戚家。

③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吓得哭了起来。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

④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两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我和母亲的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畜生不会伤害我们。”快到西北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墓,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亲戚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再回去吧。”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不了,我们还要赶回去。”往回走时,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

⑤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转过身去,不停地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土布衣服。

⑥父亲煮了一锅菜粥,桌上放了一碗咸芥菜,也没放油。父亲说:“哼,人穷盐钵里都会长蛆。”母亲对我说:“你都十多岁了,家里人多,几亩地又打不够全年吃的粮食,你爸爸也忙不过来,不要再去读书了,好吗?”我没做声,放下碗,倒在床上哭。父母心软了,让步了,又说:“是同你商量,你硬要读书就去读。”我爬起来,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母亲把我追了回来。

⑦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姜汤,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

⑧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两棵老樟树的皮。

⑨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

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关母亲的几件事。

2.本文写到了秋天,你知道哪句古诗写秋景,但和本文营造的氛围完全不同?要求写出作者、篇名、诗句。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划线句。

4.文中多次写到秋雨,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试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上分析文章标题“难忘那夜的秋雨”的妙处。

 

1.①母亲赊了亲戚家的小猪,被亲戚讨债上门;②秋雨中,母亲带着我连夜翻山越岭还小猪;③还小猪的路上,母亲安慰吓得哭起来的我,为我壮胆;④母亲跟我商量,可不可以不要读书;⑤母亲熬姜汤给我退烧。 2.示例: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维《山居秋暝》“空伤心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比喻,将父母瘦弱的身体比作柴,岁月和苦难比作刀,表现父母的瘦弱、贫穷和苦难,表达作者对父母的爱和疼惜以及面对这一贫困现实的无奈和心酸。 4.结构上:多次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上:景物描写,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雨之夜,渲染一种伤感凄凉 的气氛,道出了世态炎凉。 5.表层:难忘那个秋雨夜我和母亲还小猪给亲戚的往事。深层:难忘那个秋雨夜经历的世态炎凉和人间苦难,难忘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隐含着我日后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原因。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母亲”与“我”之间发生的事件。 点睛:答此类题要做到两点:1、纵览全文,宏观把握。学生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容易犯顾此失彼、概括不全的毛病。要完整正确地回答该题,需要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审视作答,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如“哪几件事”中的“事”,“表达了哪些情感”中的“情感”等,这样才能保证答语和题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至于答非所问。 2.试题分析:考查对写秋景的古诗的积累和记忆。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还要注意题干的另一个要求,即写出与本文营造的“伤感凄凉”的氛围完全不同的古诗。 3.试题分析:欣赏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父母骨瘦如柴”这是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父母”的状态外,还要答出“我”对“父母”的情感。 4.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秋雨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一种伤感凄凉的气氛,道出了世态炎凉。结构上:点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严谨,文章浑然一体。分点来答,层次清晰,回答的内容也完整。 5.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某人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此文标题即可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表层要答出在秋雨中发生的中心事件。深层要答出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同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②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设若每受委屈就躲避,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很难有“诗和远方”。

③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一部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④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不予解释。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⑤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以不屈和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那一关。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文章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要求能准确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

2.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吏部郎:主管官吏任免、升降的部门的官员。②虎贲(bē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③举尔所知: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

1.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

______    ②允______

2.翻译文章画线的句子。

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

3.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许允能够安然回家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    )

A.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陈涉世家》)  闻,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B. 停数日,辞(《桃花源记》)          我以日始初时人近(《两小儿辩日》)

C. 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其印予群众所得(《活板》)

D. 猛浪奔(《与朱元思书》)            烨然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E. 窥谷忘(《与朱元思书》)            及,市罢(《郑人买履》)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中没有通假字?(    )

A.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B. 固以怪之矣

C. 便要还家    D. 经纶世务者

3.陶渊明在文章结尾说“渔人处处志之”,却没有找到桃花源,隐士刘子骥也没有找到,此后就在也没有人寻找了。后人改编了《桃花源记》:渔人从桃花源回来后,没有去寻找桃花源,而是把从桃花源带回来的一些桃树枝插在院子里,一阵春雨之后,那里就变成了桃花源。你觉得这两种不同的结尾各自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想法?

 

查看答案

阅读《蝶恋花》,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呈现的画面。

2.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的是哪一项?(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说一说什么叫斜杠青年。

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工作时间是IDC行业的程序员,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员/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完美诠释。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