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四时俱备______    ②其奇者______

③月色入______    ④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发端,把谢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朋友,写了这封信给他,一起共赏这秀美的山川景色。

B. 《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两篇短文抒发的都是作者欣赏自然风光后的伤感之情。

D. 两文行文风格不同。《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饰雕饰,天然中见真章;以散句为主,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1.①四季②欣赏③门④只是 2.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C 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竹子、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户”: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关键。 2.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颓”“鳞”“空明”“交横”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盖竹柏影也”判断句的翻译。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C“两篇短文抒发的都是作者欣赏自然风光后的伤感之情”错。《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答谢中书书》抒写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能欣赏自然之妙的自豪,也流露了对当时人们不爱山水的遗憾之情。 4.试题分析:问题: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首先要理解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几句话的意思。分析所描绘的意境特点。然后再考虑作者通过这种意境特点来抒发的情感。 (一)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②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⑥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⑦思念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杜甫三月盼望,期盼一封家书,轻吟:“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崔颢登楼远眺,把思念揉进浩渺烟波,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7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倡导青少年阅读,建设书香校园”。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阅读成为时尚,阅读越来越快餐化、消遣化。2016年中学生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17本,人均每天读书12.43分钟,孩子们的图书阅读量总体不高。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我国已将推动青少年阅读工作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你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请拟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3)你的朋友小明平时很喜欢在手机上看动漫图像,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查看答案

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这些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能够突出所写对象特征的句子。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他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B. 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地上的珠玑。

C. 白杨树的干通常有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D. 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中,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B. 《与朱元思书》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创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D.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必须独立成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