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中...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等。

(1)请以“我心中的那      (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作文。

(2)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开了,留下了你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留下了你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混浊的小河边,留下了你畏缩和退却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留下了你徘徊与进击的脚印。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只须用力前行!

请以“深深的脚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1)范文: 我心中的那一轮太阳 那儿曾经被雨水拍打过,那儿曾经被暴风吹袭过,那儿曾经被黑暗包围过。可是转过身再看,被雨水拍打过、被暴风吹袭过、被黑暗笼罩过的环境,就一定比一般的差吗? 考试前一个星期,我们家楼下又多了一家烧烤摊,夹杂着原本几个摊档的油烟,一股股让人恶心的气味冲上来,连平常在窗边可以听见的蟋蟀声也被驱散了。楼下喝酒谈笑的声音越来越大,连窗户这道最后的防线也攻破了。假如这仅仅是平常的夜晚,我可能会忍受,但是面对迫在眉睫的考试,我想到的只有如何才能听不见声音。 用棉花堵住耳朵,声音好像减缓了,但是那可恶的棉花像是在给我挠痒,弄得我耳朵里嗡嗡叫。拿开棉花,传入耳中的又是那吵闹的声音,与夏夜的炎热一起气得我头昏脑胀,混乱中我往楼下扔了几块纸团。 楼下的吵闹声依旧,我这时才恢复理性,楼下的人看见纸团,还在若无其事地喝酒,好像要与我抗争。我竖起身板,眼睛紧紧地看着书,西高东低的大中国、精细入微的血液循环系统,像一束无边无际的光线,源源不断地射进我脑中。不知道谁大叫一声“好!”,大概是打牌打赢了,可是这些与我无关。看书看累了,我依偎在被窝里,楼下的吵闹声把我与睡梦绝缘,可是月光是我们之间的导体。我的手紧紧握着:“我要战胜你们!我会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明天灿烂的阳光。” 第二天,依稀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射在我的脸上,我拉开窗帘,灿烂的阳光争先恐后地涌进来,楼下的摊档早已关门,我笑了:“我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勇敢面对,被雨水拍打、被暴风吹袭、被黑暗包围……换一个角度想想,乐观地把他们化作前进的动力,在这些磨难过后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阳光。 (2)范文: 深深的脚印 在徘徊的路上,我会留下思考的脚印;在成功的路上,我会留下喜悦的脚印。只有不断的探索与追寻,路才永无止境,身后是深深的脚印,前方便是成功的朝阳。不必犹豫顾盼,只需奋力前行,而这深深的脚印也会伴我一路前行。 记得当时立冬已过,天气渐渐有了几分寒意,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我,只能穿着肥大的夹袄,看着小伙伴们愉快地打雪仗。我只能无声地哭泣着,默默地抹掉眼泪。难道我只能呆在家里,永远都是一个小孩子吗? 次日,听闻山上的梅花开了,美丽无比,可是山高天冷,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登上山,一睹它那美丽的真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下定决心,登山看梅,证明自己。 我什么也没拿便草草上路了。开始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可登到一半时,天气突变,雪花飘了起来,气温陡降,我鼻涕横流,风吹得我睁不开眼。抬头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山路,我心中不禁打起退堂鼓。但我想到曾经的怯弱,又重新鼓足了勇气:我不能退缩,一定要成功! 大雪纷飞,一个瘦弱的身影在雪中孤独的走着,可是我却毫不退缩,擦掉头上的雪花,我的身后留下了一排排坚定的脚印。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看见那属于自己的成功。 又走了不知多久,我眼前一亮,一点点淡红映入我的眼帘,前方一片片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一丛丛梅花疏密有致,它们并不高,却精神抖擞,一些小雪花在花上跳跃,亲吻,飞舞。花朵并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退缩倦怠之意。清香袭人,我在雪中痴迷的望着,而那条铺满雪的路上的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早已印入了我的心中。 多年之后,我摆脱了身弱体虚,健康地成长。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张画卷,那这些深深的脚印便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题目(一)“我心中的那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括号内所提供的几个参考短语的文学色彩较浓,且十分贴近生活,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其中,太阳和绿色,是自然景观;真情和牵挂,则是人生感悟。这其实给我们提示了写作内容,既包括真实可见的美景,又包括深藏心底的真情。“我心中”这个题眼值得反复咀嚼,它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要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曾经亲历的;第二,它还含蓄地告诉我们:亲历之后的体验必须是“我”独有的。而且,通常这种感受和体验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给人启迪的。此外,“一轮、一抹、一份、一丝”等限制性的数量词也要注意,它规定了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词,而不能写几个人几件事几处景几份情。作文题目(二)“深深的脚印”。人生处处都会留下脚印。在汉语词典中对“脚印”的解释是:脚踏过的痕迹。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是不会磨灭的。即使桥已坍了,路已改了,街已拆了,巷已变了……人生即“脚印”。漫漫的人生,留下了一串串长长的“脚印”。童年的“脚印”是幼稚的,浅浅的,可爱的;中年的“脚印”是成熟的,深深的,稳重的。面对“脚印”,有感慨,有教育;面对“脚印”,往事再回首。总之要围绕“脚印”,激活沉睡的记忆,放飞联想的翅膀,在生活的“宝库”里提取与“脚印”相关的人和事,领会“脚印”对你的启迪和教育。同时也要把“深深”的一面写出来。 点睛:此作文又是个“二选一”题目。对于作文“二选一”的新变化,一点都不意外,不新鲜。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选择空间,也挺好的。写作指导:二选一个写,怎么选?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体裁一致,都为记叙文,但主题不一,如一篇写人,一篇写物;另一种可能是体裁不一,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对于这两种可能,对学生来说都算是福利,难度不大。若是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挑,我们比较建议学生写记叙文。初中生毕竟还是最熟悉记叙文体,相信95%以上的学生都会选记叙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黄州突围(节选)

余秋雨

①苏东坡到黄州来前正陷于“乌台诗案”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宣告着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②每次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有很多朋友,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却仍不愿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从黄州带出去,信中无畏的精神,真诚的勇敢,洒脱的情怀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日常生活,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⑤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⑥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⑦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佛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又使他不得不亲自种地,体味着生命的原始意味。

⑧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选文第②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苏东坡害怕的是什么,不怕的是什么,联系第③段,说说怕与不怕的行为体现各是什么?

3.品析“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的表达效果。

4.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经历,使得他的人生反而得到了升华与成熟,请从⑥、⑦段中简要概述这种成熟的体现。

5.文章第②段中提到“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请你结合所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③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文中一共写到作者的四次流泪,每次的处境和情感有所不同,根据文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我”所处的情境

“我”的情感

第一次

(1)______

难过

第二次

看到父亲买橘子吃力的背影

(2)______

第三次

(3)______

不舍

第四次

读到父亲写给我的信

(4)______

 

 

2.文中说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

3.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中的“找不着”能换成“看不见”吗?说明理由。

5.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氛围是由课文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事业,家境颓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爱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6.“背影”无言,但蕴含的父爱却是深沉伟大的,让作者刻骨铭心,挥之不去,在生活当中,你一定也有类似的体验,父母对你关爱的哪一个细节让你最为感动,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丝白发,或者是其他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四时俱备______    ②其奇者______

③月色入______    ④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发端,把谢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朋友,写了这封信给他,一起共赏这秀美的山川景色。

B. 《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两篇短文抒发的都是作者欣赏自然风光后的伤感之情。

D. 两文行文风格不同。《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饰雕饰,天然中见真章;以散句为主,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②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⑥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⑦思念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杜甫三月盼望,期盼一封家书,轻吟:“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崔颢登楼远眺,把思念揉进浩渺烟波,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7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倡导青少年阅读,建设书香校园”。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阅读成为时尚,阅读越来越快餐化、消遣化。2016年中学生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17本,人均每天读书12.43分钟,孩子们的图书阅读量总体不高。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我国已将推动青少年阅读工作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你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请拟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3)你的朋友小明平时很喜欢在手机上看动漫图像,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