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②曰:“吾盾之坚,物莫能...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①鬻(yù):卖。②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③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吾盾之坚     

②其人勿能应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 上文的内容可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1) 坚硬; 回应,答复 (2)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3)自相矛盾 【解析】试题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比较简单,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应”:回应,答复。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以”“子”“陷”“何如”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考查根据寓言故事写出的词语的能力。答此题,一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二要根据故事的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也要抓住“矛”“盾”这两个关键性的字眼。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 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2)这则寓言故事中为什么要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②项为之强:

(2) 文中第二段写了作者小时候“观蚊如鹤”的乐趣,作者能够体验到这种乐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填空。

(1) 不应有恨,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此事古难全。

(2) “古人”“来者”指的是 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登幽州台歌》)

(3) 《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诗给人以素洁静谧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 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从而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4) 《郑人买履》中更深刻地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 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片段,分析“匿笑”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 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1901年在斯徳哥尔摩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在颁奖礼上多次 提到了自己的母亲,我们在课文 ______(文题)中,也确实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母亲对他的影响;而100年前,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_________(国籍)诗人泰戈尔,也有多篇非常有名的作品是写给母亲的。

 

查看答案

学校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老师、同学、工作人员交流很多事情。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很多同学需要注意的。 下面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 小华对在食堂插队的同学说:“请问,你不会排队吗?你怎么那么没素质呢?”

B. 在传达室拿到家长送来的上课用书,小丽对保安叔叔说:“谢谢您帮我收着书,给您添麻烦了。”

C. 小亮走进办公室,对语文老师说:“您还没判完作文练习吗?我看有的班都己经讲完作文了。”

D. 老师让小刚叫班长到办公室来一下,小刚回班马上大喊:“班长大人,班主任下旨传你过去,快点!别挨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