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与阔别已久的童年伙伴在书店里萍水相逢,王教授又惊又喜。
B. 险峻的山峰,缭绕的云雾,好一派扑朔迷离之景!
C. 奶奶苦心孤诣地劝我,要多去体谅别人,我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D. 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冬至的饺子》,言简意赅地向我们介绍了中华传统美食。
下列汉字的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迷迷糊糊
B. 丝丝缕缕 更胜一筹 开膛破肚 高不可攀
C. 花枝招展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神采奕奕
D. 眉开眼笑 踉踉跄跄 随声附和 惊皇失措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伫立(chù) 啜泣(chuò) 凝望(níng) 忍俊不禁(jīn)
B. 军阀(fá) 诅咒(zǔ) 狭隘(ài) 教学相长(zhǎng)
C. 蜷曲(quán) 奢望(shē) 肥硕(shuò) 苦心孤诣(zhǐ)
D. 弥漫(mí) 竦峙(sì) 霎时(shà) 骇人听闻(hài)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小王子》里的小王子问道:“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平淡无奇,我们需要仪式感。它不仅仅是成人仪式、开学典礼,也可以是一个约定、一次散步、一场旅行,甚至还可以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因为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情,才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请以“因为这是—种仪式”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BBC的经典纪录片《深蓝》展示了企鹅登陆全过程。将要上岸时,企鹅猛低头从海面拼力往下沉,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就越大;一直潜到适当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蹦出水面,腾空落地,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其沉潜之姿,看似笨拙,却成效显著。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选文《母亲有双粗糙厚实的手》,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母亲有双粗糙厚实的手
文∕王大可
岁月,母亲默默走过。
——题记
①我熟悉母亲的那双手,一如熟悉她的容貌,她的气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我与妻子和女儿去到父母的住所。那天是农历腊月初五,母亲的生日。进家门后,父亲把我们当客人接待,又是沏茶,又是端出点心、水果,不让我们插手饭局的事。
②午饭后,妻子和女儿上街去了,父亲和我的姐姐在里屋聊家常。我洗涮碗筷后,想单独陪陪母亲。闲不住的母亲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我与她坐在厅堂的三人沙发上。我挪动身子,有意紧挨着她。那天虽然是母亲的生日,我的内心却有一丝伤感——曾年轻的母亲已年迈苍老了!当我的目光从母亲的白发移向她的双手时,眼睛已经湿润。我把母亲的一只手放在我的手心,抚摸着它,端详着它。由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家务活儿,母亲的手已很粗糙厚实;加之时值数九严冬,她每天做事要接触冷水,手已经红肿皲裂 。母亲似乎心有灵犀,懂得我的肢体语言,她没有作声,只是默默的,她知道这是儿子用心在疼她,在向她表达的诉说。而我的眼泪却夺眶而出……
③母亲的祖籍是四川富顺县。母亲的张氏家族,自清朝以来就是富顺的知名望族,族系庞大,枝繁叶茂,历史进士、举人和各界名人辈出,至今宗亲遍布国内海外,其中不乏学者、教授。1949年建国前,母亲所在家庭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有相当的田土租与他人耕种。她于1949年毕业于富顺培村女子中学,学历高中。在当时,有大学或高中学历的人可谓廖若星辰。
④1950年12月5日,母亲只一人由富顺赵化镇乘船去泸州谋求职业,经过考试,被泸州川南花纱布公司录取。由于亲学历高,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不久就被调入泸州专区机关,任秘书职务。那时,母亲风华正茂,1.68米的个头,还有一双白皙修长的手。母亲的手,能写出俊秀飘逸的毛笔字和舒展流利的钢笔字;母亲的手,还能娴熟地运用钢板、钢针笔、三角板和蜡纸刻写出漂亮的钢板字。这钢板字是仿宋体。在世纪五十年代,即使是铅印打字机也很罕见,政府机关报的材料和下发的文件,通常是钢板字的油印件。母亲说,她当年在泸州专区机关,经常熬夜,刻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
⑤母亲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女。我们几个姊相继出生在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父亲的工资收入低,生活物资匮乏,大人小孩每年只能添置一套棉制品衣,穿破了是需要缝补的。而母亲是外公外婆最小的第八个孩子,富足殷实的家庭,可以说,母亲堪称大家闺秀。但生活的艰苦及养育儿女的艰辛,让母亲执笔的手学会了做针线活,学会了去做繁琐的没完没了的家务。儿时,我往往晚上醒来,看见白天既工作又为家人做饭的母亲还在灯光下为一家老小缝补衣物。而到了星期天,母亲就更忙了,既要做家里的卫生,还要大盆小盆地洗涤衣物等。那时,尚年幼的我和姐姐一点也帮不了母亲。
⑥在家庭收入低、生活拮据的年代,父母从不过生,他们节衣缩食,却不会忘记儿女的生日。在每个儿女生日的那天早上,母亲总会把一个在米锅里煮得熟络络的蛋塞到儿女们的手里。这事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我的手心仍能感觉到那枚生日蛋的余温,那是母亲给予的永远不会泯灭的的暖。
⑦2004年冬季的一天,我去看望同住在一个县城的父亲。门没有掩,我径直走进屋里。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她正在台洗衣物被单,见到回家的我她很高兴,就放下手中的活儿给我拿水果吃。看见母亲红肿皲裂的手,我感到心疼,就对她说:“妈,冬天做洗衣洗菜一类的事,您就戴朔料手套吧!您看您的手冻裂得多厉害。”母亲说,她不习惯戴手套做事,觉得不方便。母亲用的是半自动洗衣机,清洗甩干需要人来操作,很费劲的。在我接着帮母亲洗衣被的过程中,母亲对我说:“我在把衣被往甩干桶里放时,已感到有些吃力了。”是啊,一向硬朗健康的母亲,毕竟已75岁的高龄了!我当时对母亲这句话没有在意。但数月后我才认识到,母亲在说这句话时,已经患很重的病了。我便对她说:“妈,以后您就别洗衣被了,您告诉我,就让我来做吧!”
⑧在这之后,从来没打过针、输过液,也难得吃药的母亲时常出现干咳症状,医生当感冒医治,时而病好些,却不能痊愈。到了2005年末,母亲仍不时干咳,进食极少,体渐衰弱,去医院做检查,确诊母亲患肺癌,已进入晚期。
⑨母亲是2007年7月1傍晚在家谢世的。当时,窗外的落霞绚烂无比。家人细心地为骨瘦如柴的母亲穿好寿衣后,我的目光又一次落在母亲那双勤劳的手。我俯下去亲吻它,抚摸它,一任洒落的泪去润泽它……
1.文章围绕母亲的手写了哪几件事?
2.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我把母亲的一只手放在我的手心,抚摸着它,端详着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每个儿女生日的那天早上,母亲总会把一个在米锅里煮得熟络络的蛋塞到儿女们的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文章③④两段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5.作者从母亲粗糙厚实的双手中体会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母亲身上有没有让你能一直感受温暖的细节,例如眼神、微笑、甚至是气味等。请结合生活实际,描写母亲身上让你感受到温暖母爱的一处细节。
阅读下面选文《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完成文后下列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文∕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现在的网络阅读说起,指出其失重感,从个人的经验角度,提出了“阅读其实是一种有力量的精神运动”的观点。
B. 本文②③段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一位亲人下放乡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的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
C. 作者认为,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在于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
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在于阅读心境的解放。
D.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道理讲述的非常透彻,能让读者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