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 3 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 7 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 3 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 7 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 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 7 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 1 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 1 分钟就认为已经到 1 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 1 分钟觉得这是 1 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 5 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 20%(1/5);而一个 20 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 5%(1/20);而对于一个 50 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 年底 4 期 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 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 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4.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第节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

(2)第 6 段中“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

的状态”,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B 4.巧用歌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增强可读性;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说明内容。 5.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很快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渐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根据最后一段“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可知,这是用相对论来解释原因,属于人们的感觉,所以D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2.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这篇文章首先提出问题,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然后介绍了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属于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所以B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找到相关语段,提取关键语句,根据“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概括解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行楷书写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               

《格列佛游记》中,在利立浦特,格列佛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格列佛做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

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               ;有人说,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游说讲学言论的记录。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我爱着土地》,作者艾青,现代诗人,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D.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撷取自己青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往事的生活片段而写成的一部优美的诗文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