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换面》,完成下列小题。 换 面 夏艳平 母亲连着喊了几声连生,没听到应答,...

阅读《换面》,完成下列小题。

换 面

夏艳平

母亲连着喊了几声连生,没听到应答,就走出门来,大着声朝着对面竹林里喊。一声刚喊出,脆嫩的回声就小鸟般扑楞着从竹林里飞过来,接着,钻出一个泥猴似的少年来。

连生只穿了一条短裤,手里握着一只蝉,蝉鸣悠扬,走一路叫一路。

母亲顺手在连生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说,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整天疯玩,真是一个脏猴儿!我去打盆水,洗干净了,帮我做点正经事去。

母亲将一个装了麦子的提箩交给连生。连生惊喜地问,要换面?母亲点了点头。连生一把提起那个装了麦子的提箩,围着母亲打了两个转,边转边喊,换面哟,有面吃哟。母亲说,二婶家也要换呢,你一起带去换了。

夏日的午后,日头正毒着呢。连生两只手提着两个提箩,只好把蝉埋在麦子里。蝉很狡猾,不时地从麦子里探出头来,然后,一点一点地往上爬。连生哪会让它的阴谋得逞,待它差不多要爬出来时,就放下提箩,又将其埋进麦子里,让蝉白费了努力。

连生与蝉游戏着,一个人的路也走出了许多的滋味。

途中有一段田埂路,很窄,连生走得很谨慎,蝉趁机爬到了麦子上。连生有些急了,但又不敢放下提箩。蝉哪会放过这一良机,“吱”的一声飞到对面田边的一棵大柳树上去了。

连生本想放下提箩,再去把蝉捉回来,但怕耽误了换面,对着大柳树看了一阵,还是转身走了。

面房也就二里多的路程,很快就到了。牵面的是一个跛腿老头,人称二先生。

二先生牵的面,细如丝,白如霜,又劲道,煮出来,一根一根的,很好吃。二先生人品好,老少无欺,从不短人斤两。有了二先生,当地人就多了一道口福。人说,吃了二先生牵的面,寡淡的日子都平添了几分滋味。

连生一进门,慈眉善目的二先生就招呼说,连生,你来换面呀?看把你热的,快坐下来凉一下。说着,将一个大蒲扇递给连生。连生说,嗯,我二婶家也要换。

二先生称好了面,对连生说,天太热了,你凉一下再走吧。连生说,不嘞,我要回去了。

连生心里惦记着那只飞走的蝉呢。

连生提着两提箩面,感觉比来时还轻快,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那棵大柳树下。树上有好几只蝉在叫。听到蝉叫声,连生就有点走不动了,放下提箩朝着树上看。

连生听出,刚才那只飞走的蝉也正在使着劲叫呢,那叫声格外悠长,格外响亮。连生的心跳加快了,猫了腰就往树上爬,朝着那只飞走的蝉悄悄地爬去,突然手一扑,捉住了那只蝉,满心欢喜。

连生是不会让蝉再次逃走的,他用一根细麻绳,一头系住蝉,一头系在提箩上,蝉就只能在提箩周围打转转。

连生高兴地站起身,看了一眼两个提箩,心不由一紧:提箩里的面好像少了。他记得,从面房出来时,两只提箩都是满满的,这下都变得浅浅的,特别是二婶家那个暗花提箩,好像浅得更厉害些。

莫不是有人趁我上树捉蝉的时候,把面偷走了?连生又看了看四周,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连生有些急了,自家的面少了还好说,顶多挨母亲一顿骂,二婶家的面少了就不好说了,二婶像母亲一样爱着自己,我可不能对不起二婶啊。

连生看了看自家的提箩,又看了看二婶家的提箩,然后弯下腰,从自家提箩里拿出一挂面来,放进二婶家的提箩里。二婶家提箩里的面,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自家提箩里的面浅了。

那是一大碗面呢!连生记得,有天晚上,母亲煮了面,他觉得很好吃,就多吃了一碗。他吃完面,发现母亲的碗里没面了,最后,母亲只喝了一点面汤。为此,他责怪了自己好多天。这下,又无端少了一碗面,到时肯定又会少了母亲的。那不行!

连生弯下腰,把刚放进二婶家提箩里的那挂面,又拿出来重新放进自家的提箩里。可目光触到二婶家的提箩时,他一下子懵了,二婶家提箩里的面,少得他不敢看了。他连忙扭过脖子,但脸上发起烧来,心也跳得急了,像做了贼一般。

连生把那挂面又放进了二婶家的提箩里。可看了自家的提箩,他又心痛了。他想将那挂面重新拿回来,可手伸了几次,还是缩了回来。

此时,那只蝉因麻绳的拉拽,不停地鸣叫着,连生听得有些心烦,就解开麻绳,放了那只蝉。

母亲收工回来,见他像个蔫茄子,有些惊讶,问,你不舒服?连生不答,母亲疑惑地看着连生。这时,隔壁的二婶提着那箩面过来了,手里还捏着一杆小秤。二婶说,嫂子,二先生的面称错了。

母亲一惊,称错了?不会吧,二先生的秤向来称得准。二婶笑了笑,说,这次称得不准了。母亲看了一眼连生,又转过头来看二婶,问,少了多少?二婶说,不是少了,是多了,多半斤多呢,我回家提起那箩面时,觉得沉沉的,比我装的麦子还重,一称,还真的是重了。

母亲接过二婶手中的秤,也把自家那箩面称了一下。一称,母亲的脸就阴了,说,少了,少了半斤多呢。怎么会这样?

母亲和二婶一齐把目光转向连生。此时,连生的情绪明显地好了。看到情绪好转的连生,母亲的心情也好了,跟儿子比起来,多半斤面少半斤面太小菜了。

不过,母亲还是想问个清楚明白,连生就把路上的事说了。听连生说完,母亲和二婶都大笑起来。

连生更疑惑了,问,提箩里的面怎么看着比原来浅了呢?母亲说,我的傻儿子,你提着撞来撞去的,原来的空隙就撞没了,看着就浅了。

连生一下子跳起来朝门外跑去,一直跑到了那片竹林里。二婶在后面喊,连生,晚上在我家吃面呀。

没听到回声,只听到竹林那边,传来一片悠扬的蝉鸣

                                                                     (选文有删改)

1.小说结构精巧,在记述连生换面的过程中,“蝉”始终贯穿于情节的发展中。阅读小说,在下面横线处补全内容。

(1)连生竹林捉蝉,母亲唤回连生换面。

(2)___________,连生惦记换面未追。

(3)连生上树捉蝉,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烦躁不已放了鸣蝉。

(5)___________,跑进竹林畅听蝉鸣。

2.小说多处写到悠扬的蝉鸣,分析结尾画横线处写蝉鸣的作用。

3.这篇小说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意让我们体会到了浓郁的人性美。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受。(150—200字)

 

1.①蝉儿趁机飞走 ②下树发现箩里面少③连生来回倒腾面④连生知晓原委 2.以悠扬的蝉鸣衬托出连生内心的轻松愉悦;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意境;与前文悠扬的蝉鸣相呼应,使行文圆融自然。 3.角度:(1)连生:连生对母亲,连生对二婶;(2)母亲:母亲对连生,母亲对二婶; (3)二婶:二婶对连生,二婶对二先生;(4)二先生:二先生对连生,二先生对乡亲。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连生”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连生”与“蝉”之间发生的事件。 2.试题分析:考查蝉鸣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要考虑在内容上蝉鸣的衬托作用和蝉鸣营造意境的作用;在结构上与前文悠扬的蝉鸣相呼应的作用。分点来答层次清晰,答案内容完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以香港大屿山为起点,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大桥全长55公里,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寿命120年。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总长6648米的“海底隧道”是大桥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2017年12月31日,大桥主体工程供电照明系统施工顺利完成并全线亮灯。至此,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如期具备了通车条件。在不久的将来,大桥便可正式投入运营。届时,香港、澳门、珠海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从而大大促进三地的经济发展,对改善珠江西岸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和稳定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材料二】

斜拉桥与悬索桥是桥梁结构中跨越能力最大的两种桥型。斜拉桥是用许多拉索将桥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目前正在修建中的港珠澳大桥就是一座主跨460米的“双塔钢箱梁斜拉桥”。2008年我国建成的苏通大桥,主跨达1088米,跨度上在斜拉桥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悬索桥,俗称吊桥,是通过拉索将桥面悬挂在桥塔上、将拉索锚固在两岸的桥梁结构,由主缆、桥塔、锚碇、吊杆等部分组成。悬索桥在各种体系桥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跨径可达到1000米以上。目前我国正在建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建成后跨径可达1700米以上,位居世界第二。

斜拉桥和悬索桥同属大跨度桥,但又各有优劣。从结构受力看:当跨度很大时,斜拉桥的受力不如悬索桥合理。因为要使斜拉桥拉索受力不至于过大,就必须加高桥塔高度,而桥塔高度不可能无限加高,这就制约了斜拉桥的跨度。而且,斜拉桥拉索会对桥身有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跨度越大,对桥身强度的要求也就越高,但悬索桥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从使用方面看:斜拉桥的稳定性相较于悬索桥要好。悬索桥必须有锚碇,如果河流非常宽,而悬索桥达不到这样的跨度,则锚碇就要放置在河流中,这样会影响到航运,所以苏通大桥尽管跨径超过1000米,但还是选择了斜拉桥。从经济方面看:据相关研究显示,在跨度300—1000米时用斜拉桥更经济,而在跨度超过1000米时用悬索桥更经济。

【材料三】

2015年我国桥梁与世界桥梁的比较

桥型

世界桥数

(座)

中国桥数

(座)

跨径排名前10的桥里中国所占桥数 (座)

斜拉桥

(>400米)

114

59

6

悬索桥

(>400米)

110

34

5

拱桥

(>300米)

50

25

7

 

 

1.请结合【材料一】,对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集群的结构,加以具体解说。

2.湘西吉首的矮寨大桥主跨1176米,创下了跨峡谷悬索桥世界第一的纪录,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壮举。请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说明矮寨大桥选择建造悬索桥的原因。

3.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桥梁工程在哪些地方走在了世界前列。

 

查看答案

(题文)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回答问题。

题目一:《红岩》是一部以描写革命者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在牢狱中,革命者们团结一致,相互鼓励,共同斗争,成为绝境中最鼓舞人心的力量。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题目二: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众多英雄人物上梁山的道路大致有三种类型:出身底层不满社会黑暗,因一事触发义无反顾奔上梁山;有较好地位却被统治阶级逼得走投无路而迫上梁山;为了兄弟情义同上梁山。请任选其中一类,结合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和具体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理【解析】
“礼”的根本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人内心。

B.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解析】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是智慧的。

C.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理【解析】
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说了之后一定要履行承诺。

D.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理【解析】
在父母面前常能做到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陈涉世家》)

                                      【乙】

太祖定计渡江。诸将请直趋集庆。太祖曰:“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重镇 ,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也。”六月乙卯,乘风引帆,直达牛渚,拔之。采石兵亦溃,缘江诸垒悉附。

遂乘胜拔太平,执万户纳哈出。总管靳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

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

                                       (选自《明史·太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太祖]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②[集庆]与下文中“采石”“牛渚”“太平”“蒋山”均为地名。③[诸垒]指各防护点的驻军。④ [万户纳哈出]万户,官职名称;纳哈出,人名。元朝末期辽阳行省实际统治者。 ⑤[靳义]元朝太平路总管。⑥[徇]示众。⑦[谕]告诉,使人知道。⑧[渎扰]昏乱、不安定。⑨[安堵]安定地生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坛而盟         为:____________     

(2)可必也         克: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将军身被坚执锐         翻译:______________

(2)贤士吾礼用之           翻译: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陈涉通过宣传鼓动徒属,__________,亲自率兵诛暴秦,因而得到了士卒、民众的拥护响应;【乙】文中的太祖___________,向官吏父老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因而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可见,陈涉和太祖都深知__________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前两联,借一个“____”字,写出了眼前景象的清寂苍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失落。

2.阅读画横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景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文人们,一旦远离故土,总会涌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份思念,是崔颢在暮色苍茫中“①__________________”的喟然长叹,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②________”的孤单冷寂,是王湾行舟于江水之上“乡书何处达,③__________”的殷殷期盼,是范仲淹驰骋于塞外边关“④________________”的悲慨吟唱……漂泊异乡的游子们,仿佛不约而同地都有着一种思乡情结,这是割不断的精神命脉,因而成为诗歌中常见的题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