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借白鹭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作家晓雪评论该文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B. 《蒹葭》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开爱情文学之先河。
C. 鲁迅的《故乡》、叶圣陶的《骆驼祥子》和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小说,都通过人物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民凄苦悲惨的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
D. 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曹刿论战》选自此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和研究国学。
B.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C. “低头族”之所以感到忙碌,是因为大量网络信息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D.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琅琊榜》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津津乐道,也让外国的“琅琊迷”倍加赞赏。(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B. “会议结束”“斗志昂扬”“今天星期三”“蝴蝶飞舞”都是主谓结构。
C. “鲁莽”“平坦”“熟练”“更加”都是形容词。
D. 他这些独到的见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古代东方学术精神和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句子的主干:见解道出差别)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应当为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推波助澜。
B. 鲁迅,笔尖上的舞者。一双眼看透《孔乙己》的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故乡》的悲情苦难
C. 瘦西湖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D. 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惬意( qiè) 温馨(xīn ) 嶙峋(líng) 言简意赅(gāi)
B. 贮藏(zhù ) 精髓(suí) 寒噤(jìn) 矫揉造作(jiǎo)
C. 拮据(jū ) 隽永(juàn ) 木讷(nè) 纷至沓来(tà)
D. 氛围(fēn) 盘踞(jù) 摇曳(yì) 伛偻提携(yǔ)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
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
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本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李逵本来是想把娘亲接到梁山泊享清福的,没想到反而害死了娘亲!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感慨?最想说什么?请写在下面。
3.同是为民除害,为什么李逵杀四虎反而没有武松杀一虎出名?请列举你认为有说服力的几个原因。(至少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