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     )

A. 苛政猛于虎也。

B. 出淤泥而不染。

C.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2.(虎)躲在树林间偷看它,渐渐地出来靠近它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根据文言文内容写出的成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懂文言文的内容和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可从“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提取“庞然大物”。从文言文的内容可归纳成语为“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 2.试题分析: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窥”“稍”“近”等字的翻译。 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选文的主旨。从驴的角度来看:驴没有真本事,遇到敌人只会虚张声势。这正好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意思相合。所以选D项。ABC三项的内容与选文内容不沾边。 译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 “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查看答案

默写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竹枝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4)_______________,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5)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观猎》)

 

查看答案

题目:我的动力之源

要求: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⑵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⑶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张网页截图,完成后面小题。

【网页一】

【网页二】

1.下列对网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意广告。

B. 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C. 为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进行民意调查。

D. 号召广大青少年帮助困境中的孩子。

2.【网页一】右下角的两个点击按钮一大一小,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

3.语言学家对网页中的“有福童享”,向项目方提出了异议。

⑴ 语言学家认为“有福童享”用语不规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⑵ 项目方则认为“有福童享”在使用语言上很有创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fān风shù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1000块。

⑨1000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500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⑫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fān____风shùn____

2.读第④—⑩段,概括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3.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B. 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C. 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D. 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_________。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___________

5.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

同学甲:文章第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