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生难得有静气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

人生难得有静气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古今圣贤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②《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这样描述:“(谢安)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   )答云:‘小儿辈(   )已破贼。’”

③面对危险的时候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一个“小儿辈(   )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静气是一种修养。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⑤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一生经历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⑥静气更是一种境界。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的生活增添亮色。

⑦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朱元璋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⑧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心浮气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通常会把事情弄成一团糟,唯有静气方能让人拥有一份从容淡定;(A)       (B)      

⑨因此,(C)       ,从而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1.段括号内应该填入的两个字分别是(     )

A.       B.       C.       D.  

2.请简要分析⑥、⑦两段能否互换。

3.结合全文,将第段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

(A)唯有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唯有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第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山林,每日在山水田园中耕田作诗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B. 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平日严格要求自己,专注训练比赛,最终在里约奥运会成就大满冠。

C. 袁隆平为追求理想而执著不懈,无怨无悔,将一生投入农田事业,成为著名的水稻专家。

D. 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面对不利局面,他耐心与袁绍相持,最终奇袭粮仓,取得了胜利。

 

1.B 2.不能互换。第6段主要论述的是静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与4、5两段所论述的内容构成了递进关系;同时第7段所论述的是静气与治国理政的关系,是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与4、5、6段构成了递进关系。因此,本文整体论证过程是逐步深入,所以不能互换。 3.唯有静气方能让人实现精神的升华(自我的跨越)唯有静气方能让人获得深远的目光(深谋远虑的智慧)人生要有静气 4.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从下文的“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可知此处的描写意在体现谢安的淡定,“徐”是“慢慢地”的意思,用在这里比较贴切;“竟”表示出乎意料,与此处的语境不符,应该用“遂”。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把握以及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第⑥段中的“静气更是一种境界”是对上文的总结和深化,即从杨绛先生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而第⑦段中“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是从治国的角度论述的。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3.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阅读上文可知,AB 两句的补写应该围绕“静气带给人的帮助”这个角度,从“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从“因此”一词可知C处应该补充为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人生要有静气”。 4.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明确本文的论点是“人生要有静气”,D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侧重的是战争的技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 ①雅步:从容安闲地行走。  ②针黹(zhì):针线活。  ③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相见            比:______________      

(2)走觅兄          故:__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 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B. 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C. 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D. 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3.文中傅显迂缓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

4.开头写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的目的是       

A. 突出了傅显博学、知识丰富的特点。

B. 这也是形成他做事拘泥的重要原因。

C. 讽刺了只会读书却不懂得变通的人。

D. 意在说明读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查看答案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乙两文的作者同属于_________(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_________背景有关。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3.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甲文中的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B. 乙文中的体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情怀。

C. 甲乙两文都精心构思写出了与众不同的”。

D. 甲乙两文的作者最终都实现了的理想

 

查看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______字贯穿全文,统摄全词。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夫一句意在表现词人虽然已年迈体衰,但雄心犹在。

B. 千骑卷平冈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C. 酒酣一句承接上文,引出词人想抗敌戍边的豪情壮志。

D. 何日遣冯唐写出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疆场。

 

查看答案

默写。

(1)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观猎》)

(2)竹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鲜花的背后,是绿叶默默地奉献;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农民辛勤的臂弯;絮絮叮咛的背后,是母亲沉沉的惦念……细细品味,背后意义不一般。

请以“___      _的背后”为题写作。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