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大地上的读书人 陈全忠 ①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大地上的读书人

陈全忠

①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那时精力旺盛,记忆力好。但在最好的读书年龄,我却没有书。我生活的村庄离县城的新华书店有几十公里,出山不容易,再说家里也没有钱给我买书。

②我所能索到的书,都是哥哥从家境好些的朋友、同学那儿搜罗来的,借期往往只有三四天,看完即还。正因为借到书不容易,书在手里的时间那么短,我不得不抓紧分秒时间读完。

③上中学是在十几里外的镇上,每天赶早走路去,到了教室,满头大汗。待到放学,出了校门,心就像出笼的鸟飞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在一块叽叽喳喳,我故意落在后面,独自走,没人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摸出书来看。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我捏着方块字的纸缓缓走在山间公路上,心情随字里行间的故事一路铺陈。书中的某个情节或某个字句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忍不住想奔跑,想歌唱,或者索性找个尚有斜阳照射的山头,坐下来,将故事中未解的结局看完。我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少年时代的书都是在路上边走边读完的。

④苦吗?我怎么毫不觉得。在物质上最贫乏的时候,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走在荒芜的山间路上,有一本书在你面前打开,有不同世界的人和你作伴、对话,丰富你的人生和阅历,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情。少年时代的书不是在温暖的书房、舒适的书桌旁读的,而是在田间山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读完的,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但因此更加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可以拿到生活中掂量,可以在天地草木间寻找注解,可以以最强劲的频率和心灵发生共振。

⑤几年前的一个假期,我去了宜宾一个叫李庄的小镇。风景是乡村式的,恬静、可以平淡相处,一如我少年成长时的那个村庄。

⑥其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上个世纪在抗战的硝烟中,中国许多地方再也不适合读书做学问了。无数的文化单位开始西迁,迁向内地,迁向有深山大河屏障的僻远城乡。大批学者也选择了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小镇蜗居、做学问,保存学术的薪火。

⑦读书苦吗?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和吃饭都是大问题。最要命的是,没有书。唯一带有存书的机构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依附于此的读书人才稍得以慰藉。但是,要到这个读书的地方殊不容易,我曾经在李庄镇外寻索着,穿过一大段弯弯曲曲的田埂,还有一片树林,然后爬500多个台阶,才找到山峰顶部的一个山庄,这就是当年的史语所办公遗址,现在已改为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走着的时候,我突然找到了少年时读书的心境。

⑧这样的生活苦吗?我翻遍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在李庄留下的文字,看到的只有读书、研究、做学问得到的累累著述,和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物质上的困苦却不见于纸间笔头。如果可以穿越,我说不定能看到这一幕: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考古学家董作宾躬身简陋的斗室,手写考古史上开天辟地的煌煌巨著《殷历谱》;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儿女以及学生,携带大盆小盆,兴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做实验。在李庄的田野沟渠间,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中国营造社的梁思成兴致勃勃地画下李庄旧旧的东岳庙的建筑构式图,旁边是同济大学学子的琅琅书声......

⑨在彼时的李庄,世界很喧哗,有人做了高官,有人发了国难财,也有读书人因此眼红,放弃书桌,奔向豪门之间。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⑩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个当下具体的境遇中,肯定有比读书更好的选择。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大地上的读书人

所处的环境

读书的经历

读书、研究的状态

家境贫寒

如饥似渴

学者

读书、研究、做学问

 

 

2.文章结尾,作者写道“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你觉得真正留存的是什么?

3.文中的“苦吗?”“读书苦吗?”“这样的生活苦吗?”的追问,引发了同学们对现实生活中读书“苦与乐”的讨论。请围绕这个话题,写一段话(请结合阅读一部名著的过程和感受,字数在150-200之间),准备发言。

 

1.示例:①山路上读借来的书 ②战乱、生活条件艰苦 ③孜孜不倦或孜孜埋首或自得其乐 2.读书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人格魅力以及文化著作 3.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第二、三段的内容可知①处应填写“山路上读借来的书”。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知②处应填写“战乱、生活条件艰苦”。根据第九段的“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可知③处应填写“孜孜埋首”。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学者”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研究的状态,告诉人们真正留存的是读书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人格魅力以及文化著作。 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结合阅读一部名著的过程和感受,围绕读书中“苦与乐”来谈,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高速铁路,就是铁路设计速度高、能让火车高速运行的铁路系统。中国国家铁路局将高速铁路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中国高铁建设始于 2004年,自2008年建成第一条高速铁路以来,中国高铁建设保持高速增长。2008-2015年,中国高铁建设总投资额高达 5.35 万亿,使得高铁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截止 2015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 1.9万公里,远超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图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统计图(万公里)

图二:2015年世界各国高铁运营里程图(公里)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 版,“十三五”期间, 中国计划在“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础上,完善高速铁路网络,形成八纵八横主通道,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进一步完善路网、扩大覆盖。到 2020 年,我国将实现运营高速铁路 3 万公里。到 2025 年,高速铁路 3.8 万公里左右。

【材料二】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高铁基于技术实力形成的强大优势已领先于全球。国外高铁每公里造价为2-3亿元,而中国高铁造价每公里1.5亿元,只有国外造价的二分之一。日本新干线已运营的线路是2678公里,其他国家大部分还不足1000公里,而中国已建造运营1.9万公里,其中包括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京沪高铁,也包括建在高寒地段的哈大高铁,可谓建设管理和运营经验都相当丰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速度上的优势,一般运营速度即可达到300-350公里/小时,这是其他国家无法达到的。

【材料三】

中国高铁出海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9 年,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2013 年,中国提出以高铁取代古老的风力、马力和人力运输,重建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将高铁出海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目前世界上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已经有 20个。除了中国外,亚洲其他国家、欧洲、美国等很多国家也都在规划大力发展高铁建设。全球开始步入高铁时代。预计 2015-2025年,除中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高铁建设里程为4.36 万公里。其中 2.63 万公里是由中国所主导的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些项目大部分 都是由中国来建设的。另外的 1.73 万公里中,保守估计中国可以参与其中的 30%,即为 0.52 万公里。中国的高铁国际市场巨大。

1.【材料一】中有两张图表,请选其一,结合材料说说图表不能删去的理由。

2.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向世界推介中国高铁。高铁俨然成为中国外交的一张新名片。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推介中国高铁的原因。(限25个字)

3.纵观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短语中能恰当体现中国高铁行业发展现状及愿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技术领先   持续快速发展  “四纵四横”贯通  市场潜力巨大

 

查看答案

某同学制作的《论语》书签还未完成,请你将对应的语句摘录在书签上。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③父母唯其疾之忧。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⑥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仁: 义:  智:

 

查看答案

《水浒传》精心塑造了一群梁山好汉形象。请选取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他的主要事迹说说你对“好汉”一词的理解。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与“斟酌损”中“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有所广    B. 不治将    C. 其所不能    D. 匪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语句。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

3.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乙】过着退隐的生活,不过问政事,没有大的野心和抱负。

【丙】在乱世中苟且活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显扬自己的富贵。

4.《出师表》一文读来感人至深,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理解。

5.曾国藩在评价此文时说“古人绝大事业,恒以精心敬慎出之”,意思是说古人谋求天下大业,常以专心致志、认真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事业。请你结合文章或阅读积累说说这句话在诸葛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诗人借这些景象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词中的画线句,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出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描写边塞生活或边塞自然风光的,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除了以上两首词,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也是这样的诗句。

4.以上这些诗歌,因其题材和风格都比较统一,所以被统称为“边塞诗”。请以第7题中所填的内容为例,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