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⑴)填空 读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感受不同故事情节带来的享受。_______...

名著阅读

⑴)填空

读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感受不同故事情节带来的享受。_______(作者)在《格列佛游记》中讲述了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_______(地名)、慧驷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奇异的幻境。《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_______(人名)的爱情。塑造了简爱敢于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女性形象,成功刻画了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史。

⑵在读了《格列佛游记》后,某班在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时,一位同学评价说《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请你以书中作者“小人国”游历经历为例,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斯威夫特 飞岛国 罗切斯特 (2)示例一: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这个缩微的国度里,党派之争势不两立。小人国以鞋跟的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为权利争斗不断。“高跟党”和“低跟党”之争是英国政党之争的缩影,对英国议会中无原则的党派斗争予以了无情的嘲笑。 示例二:小人国的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为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连利里浦特的朝政风习和典章制度也同当时的英国政局一模一样。讽刺了英国宫廷和大臣的无能,全靠阿谀奉承取得高官厚禄。 第一层级:能写出代表性的讽刺事例 第二层级:写出具体事例并结合事例进行分析联系《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性 第三层级:写出具体事例并进行分析联系《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性,且语言表达有逻辑性(5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2)首先要写出具体事例,然后进行分析联系其讽刺性,且语言表达有逻辑性。小人国国王身材矮小,凶狠残暴,同时有又难以满足的扩张野心,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嘲讽整个欧洲的所谓的文明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用始龀、豆蔻、而立来表示年龄的称谓。始龀一般指七八岁。如:《愚公移山》里面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B. 古代常用“阴”和“阳”表示方位。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里面的“河阳”即表示黄河的北面。

C. “左迁”一般指被贬官。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面的“左迁”即指被贬官。

D. 古代“三”“九”常用来表示概数,如“三思而行”“九牛一毛”,《曹刿论战》中的“齐人三鼓”中的“三”也是概数,表示多次。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⑴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⑵子曰: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选本)

⑶我醉欲眠卿且去,________________。(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___________, 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⑸杜甫在《登楼》一诗中,由登楼所见之春色联想到古今世事的纷纭变化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月亮总是能勾起人无限的情思,李白《月下独酌》中写出自己寂寞无朋只有月亮和身影为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比喻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白居易《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初冬黎明时从镶qiàn_______着浮雕窗板的小窗里射出的灯光,总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慰jiè_______,一种希望;让正处在青春岁月里的我们不再tuí _____唐,让每一个(zào)_____动不安的梦想有了方向。

 

查看答案

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智慧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阳光和高尚。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①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②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什么碗柜呀,就是一个搁碗的木架子,也可能炉台上有一个放碗的空间,垒炉子时就留下的放碗的地方。筷筒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有时候你想城里的墙上为什么不也挂这样的筷筒子,让风也吹一吹,听听筷子的响声。这样的时候,你站到了厨房的窗前,开始望着家乡的方向。你把耳朵尽力地往窗外挪,你就会想起家乡的糊涂面条,想起放在糊涂面条锅里的红薯,想起黏在红薯上的黄豆。

③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擀面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擀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擀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擀面,父亲的手擀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④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已开始落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倏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狐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走进院子,你看见了父亲,父亲是越来越老了,父亲的睫毛上都结上了皱纹。父亲站着,不说话,这个一生不爱说话的老人后来说,你不是爱吃梅豆吗,霜降后的梅豆结得稠。你这才看见满院子的青绿,梅豆枝上的白花,在白花的中间拱出豆荚,还有和梅豆争着地盘的丝瓜。

⑤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看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⑥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起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⑦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1.第①段“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而且村庄自信”,如何理解这两句中的“固执”和“自信”。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说“村庄是很大的”,又说“村庄是很小的”,看似矛盾,其实“大”指人不可能把村庄的每个角落走遍;“小”指村庄的长度,一抬腿就会从这头走到那头。所以不矛盾。

B. 第⑥节写“一棵孤独的坟树”,是为了引出对母亲的思念,“坟树上悠然盘旋的鸽子”,那是母亲对村庄的固守和留恋,也是儿子对母亲的魂牵梦绕的思念。

C. “温暖的村庄”,从触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村庄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温情。

D. 作者想让父亲来城市走一走,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主要想让父亲过上几天好日子,尽一尽儿女的孝道。

3.第④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表现在哪些方面?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本文和链接材料虽说文学样式不一样,但表达主题的手法却有相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从文章主旨来看,两文不尽相同,试加以指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