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学》(节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学》(节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上述选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_(人名)。

2.下列各句中的“之”的含义及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 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

B. 数人饮之不足     《画蛇添足》

C. 人之立志       《为学》

D.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

3.作者通过贫富二僧的故事教育子侄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清彭端淑 2.C 3.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解析】 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试题分析:C“人之立志”中的“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潋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作者抓住____________的天气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_______

 

查看答案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2)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3)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5)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

 

查看答案

北风已有些料峭。一季花开,又一季花落。山野,那光秃秃的枝干,已成为冬日的使者,坚守着一片空旷。在这寡淡的季节里,我总以虔诚的姿态,将心事在阳光下晾晒,过去的点点滴滴也会泛起涟漪,那些相逢在岁月之初的亲人、师长、挚友、好心人……成为留在我记忆里的、驱散寒冷的那抹色彩,不失,不忘。

请以“冬日里的那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作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来学校的父亲

①上课的时候,父亲来了。穿过长长的走廊,父亲站在教室外的窗门边,他侧着身子朝教室里张望,他在努力搜寻着他熟悉的那张脸。

②父亲的头发有点乱,汗湿的发丝粘胶着,他的脸黑油油的,泛着亮光,父亲穿着件粗布衣,左肩上,贴了块补丁,脚上是一双解放鞋。父亲的腿裤卷着,他劳动时都是这么卷的。

③父亲在众多的人头里找到了他,笑了,这傻儿子,父亲心里骂了声。父亲的笑似菩萨的笑,诚恳善良,且带着点儿童的天真。

④下课铃响了,儿子跑出教室,站到父亲面前。父亲的眼光在儿子的身上上上下下打量,一边呵呵地笑,傻笑,眼两边的皱纹挤在一起。儿子的脸忽然红了,因为好多同学在看着他们。儿子拉拉父亲的衣服说:“到那边去吧。”

⑤那边是学校操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走动。在一棵老槐树下站定,父亲伸出右手,一只粗cāo_____ 宽大的手,这只手抚摸着儿子的头,继而又抚摸儿子的脸。儿子的脸上感到一阵(cāo)辣辣的,似有块毛板子磨过,但是儿子心里很抒畅很激动,父亲很久没有这般抚摸过他了

⑥父亲问:“学校里过得惯么?”儿子点点头。父亲问:“读书吃力么?那么多书。”儿子点点头。父亲说:“那天的事,心里还记恨么?”儿子咬了嘴唇,沉默不语。父亲落了眼光,停了停,父亲说:“那天,那天我的脾气暴了点。”父亲说这话时,喉咙里咕噜一声,脸僵成了一块。儿子还是没有响,他的眼睛湿润了

⑦那天傍晚,儿子向着一边在灶头炒菜的母亲要五十元钱,说要交班委费。母亲说手头暂时挤不出,能否向同学先借借,下个月再凑给你。儿子不高兴了,粗起喉咙说,借借借,我可没有这脸皮!见母亲仍在忙着炒菜,对自己的话置之不理,儿子就要上前去夺母亲的锅铲。其时,父亲正在洗脚,当即发了火,一脚踢翻了脚盆,赤脚起身把拳头打到儿子身上。那个晚上,儿子逃出了家门,在村里游荡一圈后,在家附近,他忽然听见奶奶的声音传来,娃啊,你在哪里?你爸不打你了,回来哦。在黑黑的夜里,奶奶是看不见他的,奶奶一边走,一边呼唤着他,奶奶的声音颤颤的。儿子贴着墙边,眼睛湿润了

⑧父亲望着儿子的眼睛,说:“我是顺路来看看你的,今早我拉了一车柴禾来镇上卖。嗨,这柴还是你星期天帮忙砍的呢!”儿子的脑海里闪出一幕:深深的大山里,一大一小两个人。大人骑在高高的松树枝丫上,挥舞着,狠命地砍着树枝。儿子在底下,头顶着个草帽,把砍下的松树枝一一拖拢来。清亮的砍柴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里。

⑨父亲说:“要好好读书,嗯?”儿子点点头。父亲把手伸进内衣口袋,摸出一包折叠着的油布袋,拿出五十元钱,递给儿子。儿子看见父亲的手背上爬着几条蚯蚓似的青筋。父亲说:“留着慢慢用,要好好读书。”儿子握住了那留有父亲体温的钱,使劲地点点头。父亲说:“我回家了。”走了几步,又折回身,父亲对着儿子嘿嘿地笑,说:“忘了,忘了。”又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桔子,塞到儿子的手里。父亲说:“前几天,你表姐来看你奶奶,拿了几个桔子来,你奶奶藏着留给了你。”

⑩儿子送着父亲到学校门口,在传达室边上的墙角,父亲拾起一根挑柴用的扁担,扁担的一头缠绕着几根麻绳。父亲扛着扁担走出校门。儿子问:“走路回家么?”父亲答:“走路。”一边走,父亲一边扭过头,朝儿子挥挥手。儿子站着不动,看着父亲的身影一晃一晃走远去。儿子的眼睛又湿润了,泪水簌簌地流下来……

1.(1)第⑤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正确的字应是_____;(2)看拼音写汉字:粗cāo ______

2.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儿子三次“眼睛湿润”的原因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⑦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写出你的看法。

5.第⑨段划线句如果改成“儿子握住了父亲递过来的钱,点了点头”,哪一句更好?请结合上下文简述理由。

6.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贫苦是磨练人格的最佳课堂。

B. 歌颂了宽厚纯朴、深沉伟大的父爱。

C. 抒发了儿子对父辈祖辈的感恩之情

D. 阐明了理解与宽容能消融矛盾之理。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徐刚

①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大芦荡。

②初冬时季,大都市的寒冷始终与钢筋水泥框架同在,所谓落叶萧瑟,在北京如果不是走到郊外走进西山,那么,也就是街道稀疏的路树而已。细想起来,这“萧瑟”一词中原是包罗着季节无情地更替、秋阳不再、霜上加雪的大涵义的,如今在辽宁盘锦,正由这100万亩大芦荡尽情地舒展着。

③舒展着的萧瑟啊!

④芦叶像双刃剑把寒风切成碎片,与此同时芦花却要被搓揉成细腻的花团,在纷纷扬扬中衍化出哲思的冷峻,或曰:一切皆如流;或曰:逝者如斯夫。

⑤所有的感慨都要被冲散,因为渤海湾涨潮了,喧哗着扑向大芦荡,而苇子们以坚韧绵长的节奏起伏,同以往的每天一样,迎接潮水的到来。世人以为是悲壮的淹没,或许却是一次送别——不久,苇子们将被农人收割,或者成为造纸的原料,或者走进农家的炕头,燃烧出火光、热量,芦叶噼啪地响,自己涅槃自己唱。

⑥但,芦苇的根埋在地底下,弯曲、雪白、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在大雪覆盖的日子里孕育绿色的新芽,寂寞而骄傲地伸向天国。

⑦它们在守望什么?

⑧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告诉我,在这世界第一的大芦荡中有丹顶鹤,还有更珍贵的人类寻找了170多年的黑嘴鸥;而在芦根的网络一般温情、严密的保护下是辽阔的地下石油资源。至于它始于春天的100万亩绿色为渤海湾一带的城乡、天空奉献了多少清新,如何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则也许很难用数字估算。

⑨耸立的井架、成对成对的钻井机正在大芦荡中采油或钻井作业,试喷的石油厚厚地淤积着,珍禽所占有的浅水沼泽的领地日见狭小,昼夜不停的高达110分贝的噪音使芦苇和飞鸟一起烦躁,非法人工养殖对虾牟取暴利的养虾人,正在大芦荡中一片一片地砍倒芦苇、挖掘池塘。仅仅盘锦一市就有猎枪5000支,明明暗暗的枪口瞄准着所有的珍稀禽类……

⑩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

⑾面对规模愈来愈大似乎永无休止的地下石油的开掘,我们为什么不能说这些资源本应是属于子孙的?我们掠夺子孙的财富只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舒服。

⑿也许,我们至今还没有走出“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阴影,简言之,国人的头脑中几乎没有“人均”意识!

⒀即以不可再生的资源论,不妨略举几例:

⒁中国要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5%的人口……

我们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45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第80位……

……

苇草本身确实不会思想,然而,它们的存在却引发了多少思想和灵感,我们也不敢想象倘若人的思想没有寄托、移情的对象,这个世界又该是何等的荒凉!

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1.阅读第⑧段可知,大芦荡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第⑥段划线句“芦苇的根埋在地底下,弯曲、雪白、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在大雪覆盖的日子里孕育绿色的新芽,寂寞而骄傲地伸向天国。”运用__________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⒂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仅”字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4.本文选自科学随笔《大自然的召唤》,作者徐刚拟的原题为《困惑的大芦荡》,在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它改为《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这两个题目各有千秋,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