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①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翁诺之。既至家,适见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因无事,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甚娴熟。翁谢之,竟不与贷资。或诘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矣。”访人果然。

【注】①本:(经商的)本钱。②几:矮小的桌子。③博:赌博。④端:正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亦本者             (2)不觉于手矣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老翁向他道歉,最终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有的人责问他为什么。

B. 老翁拒绝他,最终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有的人询问其中的缘故。

C. 老翁拒绝他,竟然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有的人询问其中的缘故。

D. 老翁向他道歉,竟然没有借给他经商的本钱。有的人责问他为什么。

3.富翁断言“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借钱一定要慎重,不能借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

B. 借钱给赌徒,不仅有借无还,而且等于纵容赌博。

C. 要善于从细节观察人,细节能看出人品。

D. 习惯成自然,要改掉既成的坏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1.(1)借   (2)表现、显现、表露 2.B 3.因无事,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甚娴熟。 4.C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年代:清 参考译文: 有一个富翁,做生意的人很多都向他贷款。有一天他出门,有一个少年从马后面跟着他,问他有什么事情,原来也是向他借钱做生意的。富翁答应了之。来到少年家中,刚好碰到茶几上有钱数十张,少年便用手拿着钱玩耍,把钱叠来叠去的。富翁便说了些客气话离开了,竟然没有借钱给少年。有人问他为什么,富翁说:“这个人肯定擅长赌博,不是品行端正的人,他平常玩耍习惯了,不知不觉在他的手上表现了出来。”这发问的人于是跟踪少年,果然是这样的。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假”是“借”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谢”是“道歉”的意思,“竟”最“最终”的意思,“诘”是“询问”的意思,“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所以B项翻译正确。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因为富翁看到少年叠钱的动作那么娴熟,他认为这是在赌场里混迹时养成的,即“因无事,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甚娴熟”。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做这类题目时,要联系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富翁不菲少年借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有坏习惯,那么他会在细节中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因此,要善于从细节观察人,细节能看出人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上文选自《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朝的郑燮。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过目成诵比作场中看美色,指出匆匆而读毫无收获。

B. 举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的事例,阐明了圣人往往具备“生知安行”的资质。

C. 举东坡和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应该深入研读方能领悟真谛的道理。

D. 作者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观点表示反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

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

B. 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 两首词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 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查看答案

(1)昨夜江边春水生,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吹入沧溟始自由。  

(3)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___  

(4)危冠广袖楚宫妆,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查看答案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高山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更有人说亲情也美丽,友情也美丽……

请以《____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套作。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小草)    D. 余强饮三大而别(酒杯)

2.下列句中加点“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 儿醒    B. 钱不湿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D. 不可久居,乃记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