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mò(______)不关心 (2)慷 kǎi(______) (3)称(______)职 (4)杞(______)人忧天
默写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 。 (高适《别董大》)
(3)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其一)》)
(4)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 《夜雨寄北》)
(5)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__________________,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7)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 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题一与题二任意选择一题,完成写作。
题一:初中三年,毕业在即。三年中,我们笑过、累过、哭过,在民大附中的日子里,我们收获了成长,且歌且行。请以《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成长,是一个永不落幕的主题。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并不寂寞,因为,有很多令我们感慨的同行者,有我们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可敬、可亲的父母,还有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活动……,请以《 ,促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1)若选题一,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综合性学习
关于读书, 汉代的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而古今中外,很多名家也留下了他们关于读书的心得,传之后世,让我们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校决定,将持之以恒地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以增长同学们的知识面,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成为为同学们的品质人生奠基的一大途径。
1.【活动一】名言积累:请你写出一条和“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
2.【活动二】活动设计:初三年级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请你设计一条活动,并说说设计意图。
活动设计:
3.【活动三】名著伴我成长: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材料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材料一:大圣道:“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
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练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
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组瑶天。
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材料二:大圣一条如意棒,翻来覆去战天神。杀得那空中无鸟过,山内虎狼奔;扬沙走石乾坤黑,播土飞尘宇宙昏。只听兵兵扑扑惊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
材料三:那老僧道:“……老爷自上邦来,可有什么宝贝,借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 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4版,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母亲觉得你需要 文/汤小小
从外地回家,上午坐车,到家时是凌晨。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但母亲还是不放心,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下车后坐在车站别走,我让你爸去接你。半夜三更的,一个人走夜路多危险啊。”一听这话,我连连叫苦,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再说了,这条路早就走熟了。家离车站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呢,与其让老爸半夜打车来来回回,不如我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个年轻人,应该比一个老年人走夜路安全系数高吧。
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母亲都不松口。最终,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夜色中的爸,他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引颈张望,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我手里的行李,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车子驶离车站时,看到很多乘客还在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找车,爸特得意地说:“你妈真英明!我要不来,你不一定能打到车。”我无语,比家乡更大的地方我去过不少,一次也不曾在站台上过夜呀,我早就不是扯着父母衣角的年龄了。
回到家,母亲早已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微波炉转着,滋滋冒着烟,馒头的味道在整个房间里弥漫。转动停止后,母亲从里面端出一个盘子,盘子上面是热气腾腾的馒头,她催促:“赶紧吃,专门给你买的,狗不理包子,可好吃了。”我苦笑不已,半夜三更的,哪有食欲吃东西啊,再说了,坐在车上已经吃过晚饭,我现在也不饿啊。母亲却自有一番道理:“哪能不饿呀,我还不知道,坐车可辛苦了,吃不好睡不好的。”
④洗脚水早已备好,临睡前,母亲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塞到我手中,像抱着一个火球,整个手一下子暖和起来。看着我不解的样子,母亲说:“一个人睡冷,把它放脚头取暖。”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啊,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把它丢到我的脚头。那一夜,因了这个水杯,整个人像睡在春天里,手脚冰凉的毛病一下子全消失了。
⑤在家里的每一天,母亲总会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事,可是,你说没必要,她偏说有必要,非要逼着你就范。我忍不住嘀咕,说她多此一举。可她并不因此收敛,离开家时,她又是准备了一大包东西,一样样地拿出来给我交待:“这壶香油是自家酿的,送给你们领导,你还指望人家多照顾呢。这几包花生也是自家种的,给一个同事送一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搞好关系。这些红枣是给你的,每天煮粥时,里面放几颗,补血的……”我一脸黑线,这哪用得着啊,母亲真是想得多。刚把它们拿出来,母亲又执拗地装进去,到最后,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⑥我一直觉得,母亲太啰嗦,太喜欢操心,还总是操不到点子上,明明我不需要的东西,她偏要硬塞过来,真是麻烦。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天冷了,强迫女儿穿棉衣,女儿不吃早餐,非要把她摁到餐桌前,女儿数次气咻咻地吼:“真是多此一举,我根本不需要!”看着倔强的女儿,我站在那里气得不行,天冷了不穿棉衣会得风湿的呀,不吃早餐对胃不好啊,我没有多此一举,是她太不会心疼自己啊。
⑦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多此一举,那些在我看来“多此一举”的事情,在她眼里,一定是必需的。我忽略掉的事情,我不在意的事情,她都会细心地捕捉到,样样周全地为我准备好。
⑧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感情,叫母亲觉得你需要。你觉得不需要的,母亲偏偏认为需要,不是因为母亲多事儿,不是因为母亲瞎操心,而是因为,母亲比你更珍惜你。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6月下)
1.我从外地回家,母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分析划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啊,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把它丢到我的脚头。
3.第⑥段写到“我”的女儿对“我”强迫她穿棉衣吃早餐的不理解,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第⑧段末“母亲比你更珍惜你”这句话。
5.有人认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终能逾越,请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我那时真实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飘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讲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年纪大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选自朱自清《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