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勾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槐花的吃法多样:炒鸡蛋,把鸡蛋和槐花搅在一起,放锅里炒,鸡蛋熟了,菜就成了;蒸槐花,把槐花和面粉拌匀,再划线儿盐,放笼屉里蒸,出锅便可以蘸蒜吃;蒸包子,把槐花剁成馅儿,搅上些猪油,用棒子面、棱子面或山药面包好、蒸熟。那浓浓的槐花香,伴随着我们成长。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

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

1.文章围绕“槐花”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语境,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母亲”和“妻子”性格上的共同点。

4.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的理解。

 

1.老乡带来槐花蜜;母亲采槐花鼓捣猪食并为家人做美食;妻子采槐花喂猪。 2.(1)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受伤后的从容、淡定,以及为了家庭而顾不上疼痛的辛劳。 (2)比喻,将蜜蜂比作天兵,生动地表现了蜜蜂之多,侧面烘托了槐花的繁多与香甜。 3.①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都以自己的劳动改善家庭生活,都能自觉承担家庭的重担;②坚强、乐观,采槐花被刺都毫不在意,都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艰辛。 4.结构上:照应题目,收束全文,与开头老乡说的话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点明题旨,这蜂蜜寄托着“我”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母亲、妻子的感激之情,所以“我”认为它是最好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要围绕“槐花”来组织语言。概述出与“槐花”相关的几件事,也就是分别概括出“老乡”“母亲”“妻子”各与“槐花”发生的几件事情。 2.试题分析: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1)“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使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情感与形象特征。(2)“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明显使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蜜蜂之多外,还要答出对槐花的繁多与香甜所产生出来的意义。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两个人在采槐花的过程中被刺都毫不在意等情节中概括出两个人都有坚强、乐观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地,入其中者,目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张岱《西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后人遂以______

(2)目绮丽______

(3)精在西溪______

(4)招余同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必得躬历山川                当西溪为最

B. 日更定矣                      大奇景

C. 已后典籍皆板本                过岭西溪

D.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类冒之    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治水必躬亲》)

(3)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4.《湖心亭看雪》中深夜独往湖心亭赏雪,《西溪》中为自己未能在西溪归隐而感到遗憾,请你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两句的妙处。

2.尾联借用太公垂钓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1)【活动一:名著阅读】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我们都知道书名隐喻了主人公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请你结合主人公的相关经历说一说“钢铁般意志和精神”的具体内涵。

(2)【活动二:汉字演变】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总结出汉字从早期甲骨文到简体楷书的演变规律。

(3)【活动三:字谜竞猜】学校举行文化节期间,八(3)班组织了一次猜字谜的游戏,请根据谜面作答:

谜面:①一杯一杯不落空;②池里不见水,地上不见泥。

我行,我来猜:谜底分别是①      ;②     

 

查看答案

默写。

(1)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2)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诗言志,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了诗人高瞻远瞩、为实现政治抱负而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令人振奋!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有窗(líng)______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biàn)______别它那交织(xuàn)______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yōu)______然轻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