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夜的歌 谢 静 太阳渐渐被暮云遮去。呜呜的西北风摇撼着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夜的歌

 

太阳渐渐被暮云遮去。呜呜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着窗玻璃……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曼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曼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离休老干部的故事。

2.在文章中引入《最后一片叶子》的小说情节,有什么作用?

3.“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1.离休老干部离岗后仍在社区夜间值班尽义务;他作为街道的先进代表出席了市劳模会;后来在夜间巡逻时滑了一跤难以站起来了。 2.①从情节来看,《最后一片叶子》的情节与老人的活动相互映衬,丰富、推动、舒缓(延宕)故事情节;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主人公“贝尔门”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形象互为映照,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③从主旨表达看,小说在高潮处将《最后一片叶子》中“贝尔门”最终的献身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的悲壮结局交汇起来,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突出主题。④从结构来看,《最后一片叶子》的情节,与巡夜老人的“冬夜歌声”形成并行推进的双线结构(或说嵌套式结构),使结构更巧妙。 3.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展示主人公活动,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我”有利于塑造人物:“我”听妻子介绍老人的来历、背景,从侧面衬托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③“我”从侧面塑造了人物: “我”的安适生活,是老人巡夜守护换来的(或“我”的岁月静好,是老人巡夜守护的结果)。 ④“我”推动情节发展:“我”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心热、释然、不安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以“我”的感情变化突出主题:“我”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心热、释然、不安,再到得知老人站不起的伤感,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崇敬、赞美,进而突出主题。 4.示例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运用描写(声音描写、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想象来描写老人巡夜时的喊声,人虽去,声还在,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富有抒情性; “我”的心理描写,从侧面突出了老人对“我”的影响之深,衬托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突出主题。 示例2: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修辞,将老人的吆喝声比作“灼人心胸的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人的吆喝声对“我”的影响之深、“我”对老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示例3:从情节结构上看:文章结尾再次想象老人的喊声,照应标题,又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集中(情节的展开和结束都紧紧围绕老人在冬夜的吆喝声);老人虽去,声音还在,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文章结尾富有抒情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本文主要写了离休老干部离岗后仍在社区夜间值班尽义务的故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下面是2016年中国国民阅读情况中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的相关数据。请根据图示数据解读其中蕴含的一条信息。

(2)下面三则材料都是关于阅读的意义的,请运用排比句按恰当的顺序归纳它们所表达的观点。

材料一 阅读,是通往中华民族精神故乡的寻路地图,守护好这份地图,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

材料二 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

材料三 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渺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3)建设“书香校园”,我们还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名著都是指导我们人生的好教材。从下面所列举的名著中选出一部,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明这部“教材”好在哪里。

①《西游记》  ②《水浒传》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鲁滨逊漂流记》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 __________________,琴瑟友之。(《诗经 关雎》)

(3)《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言情,诗亦言志。尽管冰河、歧路会让人心境茫然,但是强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必将冲破内心的苦闷抑郁,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那便是李白《行路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言情,诗还言理。惋惜、惊喜花燕归的物候变化,感慨人生便在这变化中衰老、消亡,从而感悟人生有限而时间房屋的哲理,那便是晏殊《浣溪沙》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琴棋书画为中国历代文人必备之修养。对联“琴棋养雅趣,书画展才情”,写出了琴棋书画的妙趣。

中国古琴琴音中正平和,雅致清丽,以清幽平淡 雄浑激昂为上。文人雅士或以琴清修,或以琴会友,留下千古美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棋讲究的是筹谋。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双方运兵布阵,斗智比勇。而欣赏一幅中国书法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其内容了解书家的思想,更可以通过静默的点画与流动的气韵体味到书家独有的情致。与“书”并称的“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人作画须诗、书、画、印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膨涨  撸袖子  搅尽脑汁  撩人心弦

B. 筹划  颤巍巍  软硬兼施  归根结蒂

C. 厌烦  金箍咒  乌烟障气  幡然悔悟

D. 清淅  劳什子  急不可耐  惹事生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