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蝉的地洞 ①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在地上,我们可以发现...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蝉的地洞

①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在地上,我们可以发现好些圆孔,大小约有人的手指那么大。在这些圆孔中,蝉的幼虫从地底爬出来,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它们喜欢待在特别干燥和阳光充沛的地方。因为蝉的幼虫有一种锐利的工具,所以能够刺透坚硬的泥土和沙石。

②最使人注意的是,这个约一英寸口径的圆孔四周竟然连一点尘埃都没有,更不要说有泥土堆积在洞外了。像金蜣等大多数的掘地昆虫,在它的窝外面总有一个土堆。蝉的洞外之所以没有土堆,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工作方法不同。金蜣的工作是从洞口开始,所以它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上;但蝉的幼虫是从地底上来的,所以它不在门口堆积泥土。

③蝉的隧道大都是深达十五至十六英寸,一直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但在底端却完全关闭起来。在做隧道时,泥土被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塌下来呢?其实,它的工作方式和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撑地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隧道坚固,蝉则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它用一种藏在身上的黏液来做灰泥,它的地穴又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因此它可以从这些根须中取得足够的汁液。

④能够很容易地在隧道内爬上爬下,对于蝉的幼虫很重要,因为当它爬出去到阳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合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来保护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有好天气的消息,它才爬上来。假如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但如果天气看起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子打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⑤在肿大的身体里面,蝉的幼虫有一种液汁可以用来抵抗洞穴里的泥土。当它掘土的时候,便将液汁倒在泥土上,使它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然后,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因此,当它在出口处被发现时,身上常有许多湿点。

⑥蝉的幼虫刚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蜕掉身上的皮——一棵小矮树,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枝灌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子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它的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这时,除了身体的最后尖端,它的身体已完全蜕出来了。

⑦然后,它还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定在旧皮上,翻转身体,头向下,布满花纹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随后,它又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通过这种运动,它便把身体的尖端从鞘中蜕出,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⑧短时期内,这个刚被释放的蝉还不十分强壮。它那柔软的身体还没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因此必须在阳光和空气中好好地沐浴一下。它必须用前爪挂在刚蜕下的壳上,在微风中摇摆,直到身体上棕色的色彩出现,才能和平常的蝉一样。假如它在上午九点钟找到树枝,大概在十二点半才能丢下壳飞走。壳有时挂在树枝上长达一两个月之久。

1.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第③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假如它在上午九点钟找到树枝,大概在十二点半才能丢下壳飞走。

 

1.作比较,突出蝉洞口无泥堆的特点 2.蝉挖隧道的工作方式 3.不能,“大概”表示蝉蜕壳的一般时长,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不科学。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画线句子将蝉的洞口与金蜣等昆虫的洞口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它的洞口无泥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段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在做隧道时,泥土被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塌下来呢”“它的工作方式和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可知,本段重点在于说明蝉挖隧道的工作方式,即“用一种藏在身上的黏液来做灰泥”。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大概”表示只是作者的一种估计,并不表示准确的时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④青林翠竹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境过清   自康乐    B. 记之而去  停数日,

C. 不可知源   与杀是僮    D. 竹取道    齐师

4.请你说说甲、乙两篇短文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2.这首诗属于什么诗歌体裁?

3.在本学期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中,我们学习了“炼字精确”,知道唐诗宋词中有非常多的诗人词人都特别讲究炼字,如贾岛、宋祁等。通过“炼字”,诗文便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和永恒的生命力。本首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里的“直”和“圆”历来最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初中学校对八年级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1)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是该校八年级的一名学生,妈妈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生地会考,要求他多做练习题目。假如你是小明,怎么说服妈妈支持你的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日月之行, 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3)《敕勒歌》中用比喻表现天高地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寄情山水,写了《永州H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B. 袁宏道,字中郎,荆州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其弟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C. 余光中,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乡愁》是他的经典诗作之一。

D. 《读书杂谈》是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的一篇演讲,文中作者很推崇“嗜好的”读书,但并不片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