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无以:_________

(2)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诫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4.如果让你从《诫子书》中选取两句话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你会选取哪两句?简要说明 理由。

 

1.(1)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2)疾行,指迅速逝去 2.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居住的陋室,(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3.讲述了奇才少年仲永因为不学习长大后泯然众人的故事。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4.条幅,理由充分即可。 【解析】(甲)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乙)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驰”是“疾行”的意思,这里指迅速逝去。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将复何及”意思是“又怎么来得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别董大》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如果朗读这首诗,你的语气有着怎样的变化?

2.后两句诗中有些词语需要重读,请任选一个,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 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4)诗人谭嗣同在《潼关》一诗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古人多喜欢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如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着这首诗,你眼前是否出现了风筝伴着莺燕满天飞舞的场景?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纯cui的快乐?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面系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由来诞生)。。每年清明前后、重阳时分,凤和日丽,碧空澄澈,家家户户    ②  (尊老爱幼扶老携幼),每个人都神采yiyi,一到空旷之处放风筝。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既是一种相互观摩、较量的娱乐游戏,又是享受大自然恩赐的一项体育运动。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澄澈(dèng)    较量(jiào)    B. 澄澈(dèng)    较量(jiǎo)

C. 澄澈( chéng)    较量(jiào)    D. 澄澈(chéng)     较量(jiǎo)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来    尊老爱幼    B. 由来    扶老携幼

C. 诞生    尊老爱幼    D. 诞生    扶老携幼

3.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文中的“四面楚歌”出自历史故事,还有的成语出自古典诗文。下面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

A. 杞人忧天    不可救药    B. 神通广大    随声附和

C. 不毛之地    大相径庭    D. 乐在其中    温故知新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筝不但是人们的玩具,而且还与军事有关。

B. 风筝不但与气象有关,而且还是人们的玩具。

C. 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有关,后来风筝进人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

D. 早期的风筝多与气象有关,后来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

5.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有关风筝的对联补充完整,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少年乘风  ①

下联:纸鸢  ②  逐云飞

A. ①牵线舞    ②载梦    B. ①拨丝线    ②载梦

C. ①牵线舞    ②轻巧    D. ①拨丝线    ②轻巧

6.下面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最适宜放风筝的一项是(   )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C.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7.根据拼音将文中相应的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纯cuì                           神采yìyì

 

查看答案

请以“原来,幸福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迹清晰,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名是母亲

梁军年

①母亲总是家庭竞赛的最后一名,说来奇怪,母亲是一个做事利索的人,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却总是那个注定最后一名的人。

②小时候玩弹子跳棋,全家六个人一人分占一个颜色,刚好摆满整个棋盘。为此父亲总是说,幸好家里六口人,幸好这棋盘是六角形的,所以全家才能聚在一起厮杀得别样开心。

③我和哥哥像猴子一样耐不住性子,下弹子跳棋的时候,总是想着借别人的棋子连跳数步,两个姐姐和父亲也会想着办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有母亲慢悠悠地跳着棋子,每次都被落在后面,就这样母亲还不忘操心我们的棋路,时不时提醒我们走这步走那步,等到一盘杀完,我们都取笑母亲,自己的棋路没看好,还来操心我们。

④后来发现母亲不但棋下得慢,每次全家行动的时候,也总是拉我们的后腿,毫无意外地成为最后一名。

⑤全家出门干农活,母亲总是第一个喊着出发,可是每次我们几个孩子蓄势待发等着上路的时候,母亲总是急急忙忙地从房子里跑出来,手里提着水壶,收割用的镰刀和吃的干粮,然后在我们的齐声抱怨里,母亲急忙跳上车,接着是父亲的总结,每次都是你喊得最凶,却每次都让我们大家等你。

⑥中午干完农活,我们都累得不想说话,母亲却还要张罗饭菜,选一把芹菜,切几刀面,灶间的大火燃得断断续续,紧张的时候,母亲猛吹一下灶里的火,然后很紧凑地往锅里倒油添菜置水显得利索有序,一番忙碌后,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一家人围在桌前,却迟迟不见母亲过来。

⑦原来最后一名的母亲,把面条盛在碗里,就跑去收拾菜园,我们叫嚷着母亲赶快吃饭,两个姐姐不满地抱怨母亲,你再不吃,我们都没法洗锅了,只有母亲不紧不慢地说不着急等饭凉了吃得快。

⑧就这样最后一名的母亲在菜园里忙碌上一阵,等到田埂上堆起一堆草叶,母亲才抱起那堆草叶扔进猪圈,拍拍手说饭菜该凉了吧,一边的姐姐早就不满了,说都在等你,你就不会先吃饭。

⑨农村的冬天,崎岖的路边全是冰雪,有时候天气转暖,就会变得泥泞不堪。我们几个兄弟姊妹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棉鞋,蹦蹦跳跳地躲过那些水坑,整个冬天都是跳来跳去的记忆。母亲缝制的棉鞋笨重而又厚实,穿在脚上像是两只沉重的小船。母亲特意在鞋面里塞上厚厚的棉花,穿在脚上冬天就变得不那么可怕,我们四个孩子每人一双棉鞋,整个冬天就会变得特别踏实温暖。

⑩然而这种棉鞋很容易受潮,遇到一丁点儿水就会湿成一片,记忆里的冬天,我们几个孩子早早钻进暖和的被窝里,每次都是最后一名入睡的母亲,把我们潮湿的棉鞋一一整齐地摆放在炉边,母亲一边整理一边唠叨,这鞋都潮成什么样了,穿着一定不舒服。

⑪工作后,我回家看望父母,为了一件事,等着和母亲一起出门,我站在院子里,碰见路过的邻居二婶,闲聊了一阵却还不见母亲出来,于是耐不住地抱怨,怎么这么久了还不出来,真是急死个人,二婶笑笑道,这么慢还不是为了你们,为给你们做好各种准备。

⑫突然地,时光倒流,往事上演,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一幕幕场景,我读懂了母亲,我们总是抱怨她最后一名,却不知道她的最后一名竟然是为了我们。

⑬惭愧的是,作为人子,许多年后,我才真正读懂总是最后一名的母亲。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第6期,有删改)

1.本文主要通过哪几件事写了母亲总是最后一名?

2.品味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选一把芹菜,切几刀面,灶间的大火燃得断断续续,紧张的时候,母亲猛吹一下灶里的火,然后很紧凑地往锅里倒油添菜置水显得利索有序……(从用词的角度)

(2)母亲缝制的棉鞋笨重而又厚实,穿在脚上像是两只沉重的小船。(从修辞的角度)

3.第④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其与本文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