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

(3)屠起,以刀劈狼首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文学常识的描述、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B. 文章前四段主要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最后一段点明主旨。

C. 开头“一屠晚归”交代故事的人物和发生时间;“一屠”可见人单势弱,“晚”暗示行人稀少,狼就有可乘之机了。

D. 第二段中,“仍从”、“又至”、“并驱如故”等词,写出狼贪婪狡猾的特点。

 

1.攻击像狗似的突然 2.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狼)打算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3.D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年代:清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敌”这里是“攻击”的意思;“犬”是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乃(于是,就)、倚(倚靠)、弛(放下)”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意(意图,打算)、隧(打通隧道)、以(来)”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书确实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就喜欢。

B. 有一段时间我正在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想要确立存在我心中已久的疑问。

C. 我心里十分地很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D.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到委屈的她,一边咄咄逼人地哭着,一边理直气壮地争辩着。

B.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C. 他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不见异思迁,真让我敬佩。

D. 我兴致勃勃地观看着演出,那小丑的表演太滑稽了,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_________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水藻真绿,把终年zhù xù______________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3)趁这个机会,我páo gēn wèn dǐ____________________,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4)不管是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dà xiāng jìng tíng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诗经·子张》)

(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的景物,暗示着时光匆匆流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诫子书》)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默写谭嗣同的《潼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