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校园里,你若懂得付出,会获得美好的友情;在家庭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校园里,你若懂得付出,会获得美好的友情;在家庭里,你若懂得感恩,会获得满满的亲情;在自然里,你若懂得感悟,会获得生命的启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哪些人或哪些事触动过你的情怀,让你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呢?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在____里获得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你从“校园/友情,家庭/亲情,自然/启示”三组词语中选择一组,把题目补充完整;(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不出现真实的班级及姓名;(4)详略得当,500字以上。

 

在学习里获得快乐 古人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吾曰:“学海无涯乐在其中。”学习真的像古人说的那样苦吗?以我学习七年的经验来说,学习并不苦!谁说学习一定要埋头苦作?谁说读书一定是“寒窗”十年?谁说学习的岁月像一幅没有色彩的水墨画?谁说学习会使人缺氧而窒息? 我认为——学习是其乐无穷的。犹如乘着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假如你放下那种一昧使劲撑船的思想,抬起头来望一望,那美丽的风景回让你忘记劳累,让你刹时心旷神怡,让你忍不住马上抓起双桨往前划,因为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前面那更美的风景了。 偶尔——为了检测你的实力,会进行一次次的测试。这,不正像在风平浪静的海平面上偶尔出现了一点小风波吗?如果是我,我会很兴奋。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刺激的事儿吗?平时使得稳一点,这时,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只要比平时更努力点,不就能顺利冲过了吗?而且,你会发现,在风波的另一边,天空会更蓝。 当然—— 当你在学习中,总会有人比你强。正如当你行舟时,总会有人在你前头。这时,我会抽抽鼻子,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定能超过你!”说做就做,我会将桨握得更紧,再加把劲,看准前头的目标,我划,我努力地划!我相信,我总会超过你,还会甩掉你! 当你这样想时——你还会觉得学习又苦又枯燥吗?所以说——学习不也很快乐吗? 我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以“在____里获得____”,可以从给出的词语中选择,补充题目为:在学习里获得快乐。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写出学习带来的快乐,注意心理描写。结尾再次点题,注意首尾呼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木棉情怀  佚名

    ①初次听说木棉是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其中的名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把傲岸挺拔的橡树和开着红艳花朵的木棉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表达出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助、坚贞热烈的崭新的爱情观。自此,我对木棉有了好感。

    ②初见木棉是在我初来广州时,当时是木棉花飘落的季节,我在街道边见到满地散落着硕大的红艳的花朵。我倾心于那夺目的红,抬头望去,惊讶地发现一株挺直高耸的大树,树干粗壮直立,长长的枝条,白白的树皮,枝杈还零星挂着红色花朵,树上没有绿叶,红色的花朵和褐色的树皮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一眼,我就被这种同时拥有娇艳和伟岸的树种所折服。大多数植物,能有挺拔高耸树干的,往往没有美丽的花朵;有美丽花朵的,树枝大多弱不禁风。独有木棉,卓然冠群。

    ③木棉花开,或独自傲放,或七团八簇。它们高处临风,枝头含笑,光彩四溢,像一团熊烧的烈火,像天边的绯霞,像姑娘的笑脸。木棉花开,美丽,鲜艳,纯粹,高洁。没有一丁点的绿,只有略带沧桑的褐色树皮陪伴着一树火红,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岁月痕迹。我喜欢这样红绿分明的直爽,花是花,叶是叶,没有缠杂。原来红花不配绿叶也会妩媚动人,看来容颜无须掩饰,表情无须做作,人世间也会拥有一份真诚简单和纯洁美丽。

    ④木棉花落,我看见有人在树下拾捡掉落的花朵,上前去问,才知是捡去煲汤。我没吃过,也不相信会很美味。许多好看的东西都不好吃。也许因为某种心理,我希望它不好吃,总觉得它有那么美就够了。

    ⑤再后来,我知道了木棉的身世:原产地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又名攀枝花,落叶大乔木,通常在三、四月份开花。木棉树冠总是高出周围的树群,木棉奋发向上,鲜艳似火,木棉花被人一们誉为英雄花。

    ⑥“英雄花”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有一位黎族青年,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他多次率领黎族部落击退外敌的入侵,屡立战功,后来由于内部奸细背叛,他被敌人捆绑在一株大树下,被酷刑拷打,鲜血染红整棵树,他牺牲时还保持屹立之势。第二天,他的身躯化为一株木棉树,鲜血染红的木棉树开出朵朵红艳艳的花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木棉树称为“英雄树”,把木棉花称为“英雄花”。

    ⑦宋代杨万里《三月一十雨寒》诗云“姚黄魏紫⑴”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可见在南国,木棉已经赛过牡丹了。而今,木棉花已是广州市的市花。

    ⑧木棉是值得人喜爱的。不必说那一树红花,灿若云霞,令人心生爱意,单是那伟岸挺直的铁干虬枝,巍然高耸,就使人肃然起敬。木棉不只是树形漂亮、外观悦目,而且木棉树干还是优质的木材,开过的木棉花朵可以用来煲汤入药。噢,木棉懂思源感恩,把最火红的赤子情和女儿娇献给大地,它不仅有英雄的气概,更有一腔济世的情怀啊!

    ⑨木棉实在是值得人喜爱的。“丹心何惧摧花雨,一枝红霞火欲燃”,一株木棉,坚强独立,不惧寒风酷暑,不惧孤独寂寞,展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魅力。“花开红似火,万里唤春风”,一丛木棉,互相依存,默默扶持,与蓝天碧草交相辉映,展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坚强的、协调的、团结的力量。

    ⑩木棉,南国的花魁,我为你骄傲!

    注:①姚黄、魏紫: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

1.本文以木棉为线索,写作思路可以用下面的短语来概括,请参照第一个空格,在另外两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初识  木棉一____木棉一____木棉

2.文中第④段写道“也许因为某种心理,我希望它不好吃”,根据前后文,你认为“某种心理”是什么心理?

3.文中第③段写道“木棉花开……高处临风,枝头含笑,光彩四溢,像一团熊烧的烈火,像天边的绯霞,像姑娘的笑脸。”请你具体赏析这个句子。

4.本文引用舒婷和杨万里的诗句各有什么作用?

5.木棉花作为广州市的市花,请你从本文中找出理由并分点作答。

 

查看答案

赵州桥非常雄伟,金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篱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按要求写在横线上。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主语:____谓语:____,宾语____

2.下列句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B. 桥的设计基本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D. (卢沟桥)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与河面平行。

3.根据文意,概括卢沟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仅限用四个字回答)从整体结构上看,卢沟桥与赵州桥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查看答案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青州入魏,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传)

    【注释】①鞍桥:马鞍。②让:责备。⑧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州入魏/康乐以来    B. 复南奔/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C. 有友人与之/答谢中书    D. 涉猎经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读完本文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于畎亩之中______

(2)乱其所为______

(3)其所不能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舜、傅说等六个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先从正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再从反面论述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C. 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论证结构是先分后总。

D.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感受了人间的真情、母爱的可贵;我们领略了山水的魅力、名胜的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