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菊 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菊 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年冬天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题为“菊事”,请简要概括文中围绕“菊”写了哪两件事。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请简析其作用。

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

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

4.阅读本文,你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不少于三点)

 

1.①一盆菊被我随手丢弃在屋旁,一年后却长出了一大丛。②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给人们带来温情。 2.写空地长满杂草,交代菊花生长的环境,衬托菊花顽强的生命力。 3.(1) “柔软”原指质地不坚硬,这里指人们的表情温和亲切,形象地写出菊花带给人们心情的变化。(2)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菊的繁茂和生机。 4.示例:①面对逆境,坚定信念,顽强生存;②面对荣誉或得意之时,淡定从容;③营造温情,改善环境;④学会坚守,无论冷落,还是繁华。(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并简要概括即可。文章第②③段写“我”随手丢弃的菊一年后已在屋旁的空地里繁衍成一大丛。文章第⑤-⑦段写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小径旁的空地种菊花,使得小区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也变得温情脉脉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孝经》云:夫孝,德之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诸生,受业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抑父被虏去,不知所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瞀(mào):目眩眼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夫孝,德之        本:

(2) 抑亟以身            蔽:

(3) 语之曰                或:

(4) 汝慎无往死也        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十九诸生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B. 抑亟身蔽母            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C. 不知所                渔人甚异                            (《桃花源记》)

D. 抑父被虏去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2)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 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 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 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查看答案

材料阅读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读为fěi,其实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4.在上述材料的画横线句中还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处并改正。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白天了,一阵异样的抖动把我弄醒了。我抬起头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别人的怀抱里,那位护士抱着我,正穿过过道把我送回宿舍,我没有因为离开床位而受到 责备,人们还有别的事儿要考虑,我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没有得到解释。

但一两天后我知道,坦普尔小姐在拂晓回房时,发现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海伦·彭斯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海伦——死了。她的坟墓在布罗克

布里奇墓地,她去世后十五年中,墓上仅有一个杂草丛生的土墩,但现在一块灰色的大理石

墓碑标出了这个地点,上面刻着她的名字及“Resurgam”这个字。

(1) 文中的“我”是谁?她的好朋友海伦·彭斯因为什么去世了?

(2) “我”为什么离开孤儿院?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什么个性?

 

查看答案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4) 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搂》)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字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腐朽。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 《哈姆莱特》 《威尼斯商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