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互跪”现身,是非隐退 ①近日,网上一张城管与小贩互跪的照片...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互跪”现身,是非隐退

①近日,网上一张城管与小贩互跪的照片引发热议。照片中的小贩是一位七旬老太,事发当天,她正在沿街售卖蔬菜,遇到城管执法劝说离开,老人突然面向城管跪下,随后,城管队员也跪了下来,并称“我也不容易”。

②这件事,乍一看,似乎很好笑。但稍微一琢磨,真笑不出来。

③与电视剧中刘备、诸葛亮在茅庐中惺惺相惜的互跪不同,城管与小贩的互跪,完全是一场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恶性竞赛。

④城管为何要下跪?和信息传播中的一些特点有关。信息过载时代,人们倾向于做浅阅读、快阅读,只对自己感到重要的信息做深入了解。这个心理,为“标题党”传播提供了空间。报道不再深入肌理、细辨是非,而是一味抓爆点、贴标签。城管知道:“老人”“小贩”+“下跪”,这仨标签一贴,不管真相如何,一个“弱者被欺凌、城管是坏蛋”的故事就被建构起来了,引发的舆论后果他扛不起。干脆,我也跪吧!

⑤城管、小贩互跪,折射出这样的古怪格局:是与非,不再重要;谁更惨,谁占据道义制高点。这不禁让人想起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经典一幕:为竞逐华太师府内仆人的职位,两人开始“比惨”,甚至不惜自残,最终一方竟是喊着“还有谁能比我惨”自绝身亡。现实中,比惨往往是双输,社会成本高昂不说,“搁置是非、只比姿态”的路径,对理性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是严重破坏。

⑥板子不能只打在“标题党”身上。咱们自己也要心中有根弦。同情弱者,是人性光明的一面,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搞“谁弱势谁有理”。小贩也好,城管也罢,都是爹娘生父母养的人,不存在天然正义和天然邪恶一说。遇到纠纷类新闻,在怒火中烧、拍键盘大骂之前,应该先把基本事实搞搞清楚,不能根据身份标签而预设立场。偏袒弱者,同样也是不公正。说到底,“能不能沿街卖菜”问题,不能置换成“谁站着谁跪着”不是?

⑦翻翻新闻,城管和小贩互跪不是头一回发生了。“互跪”思维也不只在城管领域发生。一遇事情,先亮姿态,先博同情,甚至先把水搅浑,往一件比较清楚的事情里添加许多额外议题,到后来越说越乱,糊涂了事。这样的状况,让人喟叹。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肖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近日网上新闻有什么用意?

3.第⑤段引用《唐伯虎点秋香》的中经典一幕起什么作用?

4.第⑦段“甚至先把水搅浑”中的“甚至”能否删去?为什么?

 

1.“互跪”现身,是非隐退。 2.用近日热点新闻充当事实论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引出议论的话题。 3.充当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证明了“是与非,不再重要;谁更惨,谁占据道义制高点”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4.不能。“甚至”表递进,强调“先把水搅浑”比前面的“先亮姿态,先博同情”更进一层,性质更恶劣。如删去,这种强调的意味会削弱。“甚至”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只答“不能”不得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互跪”现身,是非隐退。 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引用今日热点新闻的作用。一般可以起到证明论点,激发阅读兴趣,或者增强文学色彩的作用。这里近日热点新闻充当事实论据,可以自然引出议论的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作用。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引用《唐伯虎点秋香》的中经典一幕,可以真实有力地证明了“是与非,不再重要;谁更惨,谁占据道义制高点”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4.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语言的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显著特点。让学生能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议论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甚至”表递进,去掉后会削弱表达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最美的对视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②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③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④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⑤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严重的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⑥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⑦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⑧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⑨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⑩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感恩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黄山日报》,作者孙道荣)

1.为什么说文中的“对视”是“最美”的?

2.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作者采用倒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仿照例句,以“鼓励”为话题,仿写两个句子。

例句:你的祝福,如寒夜里的一团火焰,为我送来温暖。

仿句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句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对联____汉字特有的文化形式____通常用毛笔竖着写____贴挂时____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看答案

(题文)文化积累——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老大哥等刘思扬完全记熟以后,才解释道:“这首诗,是我从白公馆移来渣滓洞的时候,齐晓轩同志话别时写的。那次我们从成都监狱被押来的整批同志,几乎全部牺牲了。我记得罗世文、车耀先他们牺牲那天,还绑了一个姓华的老头子去陪杀场……”老大哥又说道:“那时候,我们准备越狱,但是条件太差。这就是诗上写的‘共话雄图’的涵义。凭着这首诗,老齐他们会相信你的。如果把你送到白公馆,你告诉老齐,我们的‘雄图’正在准备,和地下党已经建立了联系,我们和白公馆的联系,也一定能建立。”

①此段文字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

②这篇小说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建立的集中营一个是白公馆,另一个是_______。“姓华的老头子”叫______,小说中面对酷刑,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的共产党员叫 ______ (人名)。

 

查看答案

篇段积累——把韩愈的《马说》补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