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笑看_______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题目:笑看_______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参考例文 笑看人生 大雨过后是太阳公公的笑脸,坎坷过后是否是笑呢? 我国大文豪——鲁迅评价《史记》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李凌辩护,激怒了汉武大帝而受宫刑。受刑后的司马迁痛苦万分,曾多次要了结自己。 在困境之中,他欲火重生,花费了大量精力编写了《史记》。他并没有感觉生活已无趣,无法迈过这道坎而给自己的生活画上一个句号,而是在下笔之时换成了逗号,重新点燃生命的火把,照亮了人生之路,笑对生活,笑对人生。 初中入学成绩为班级三十多名的超哥,成绩如此之坏,没有压倒他对学习的乐趣,而是把身上的石头反压在地,把它当作垫脚石为自己提供了动力。 夜以继日勤奋拼搏努力学习的他在第一次期末考试中拿了个开门红,成绩严重威胁了“发达国家”,他笑了,他笑他第一步已取得了成功。 初中三年里,他多次拿到年级第一,如此优越的成绩致使他被省重点高中录取,全县只有一个公费名额,而他这个过去班上三十多名,年级四百多名的“超人”是其中一员。 而如今的他全校老师都公认他进步最快,最大,最稳。他的名字在多次学习报告会上被提出,他的名字连初一学生都熟知。再想过去的他,无人问津,无人知晓,无人重视。大家问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成绩? “笑。”他随即答道,多么简单的回答。 不错,人生有许多坎坷大沟,但只要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即使沟再深,山再高,也能跳越、翻越! 【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可以补充题目为:笑看人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对人生产生的影响,可以运用心理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可用抒情的句子再次点题,使文章前后呼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11月7日至9日,遵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迎来国家考核验收、现场检查。9日上午,工作汇报暨考核验收情况反馈会召开,国家考核验收组一致同意遵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考核验收。这标志着遵义市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1.请你为遵义市创模写一条宣传标语。

2.创办一期创模手抄报,合理安排两个栏目。

3.你作为遵义市民,你为遵义市创模做些什么?写2点。

 

查看答案

赏析诗歌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微信传播

材料一: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2012年3月底,微信注册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到3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2014年9月30日,微信6.0安卓版于国庆期间在腾讯应用宝独家首发。在微信6.0版核心的“小视频”功能中,用户可在聊天界面以及朋友圈拍摄一段不超过8秒的短视频直接发送和分享,在用语音短消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之后,这次微信毫无疑问将再度掀起一次全民小视频狂潮。微信传播具有信息发布便捷、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互动性强、成本极其低廉等特点。

(来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分享转发途径分布(2014年9月8日—2014年9月9日)

途径

分享转发人数

分享转发次数

微信朋友圈

1200(75%)

1304(68.1%)

微信好友转发

370(23.13%)

553(29.31%)

腾讯微博

20(1.87%)

30(1.59%)

 

(来自互联网)

材料三:微信的“朋友圈”里近来兴起一种科普热。“一碗淘米水等于10种药。大米的表面含有钾,第一次淘米的水呈弱酸性,第二次淘米的水则呈弱碱性,适合于面部酸性环境的清洁,不刺激皮肤,无副作用。”笔者每天都会收到类似这样的微信,来自朋友圈里的这种相互关怀让人感到一股暖意。

细看这些微信,主要是分享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等信息,以及参观科技馆、看到好玩的科技产品等见闻。这让被分享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让微信成了一个新的科普途径,值得肯定。

微信科普的效果不容忽视。首先,它是在朋友和熟人圈里传播,依托朋友们多年建立起的信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其次,微信科普知识以较高的速度在传播,几乎每人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朋友,经过连续不断的转发,传播效应迅速放大。三是微信科普贴近实际,大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

不过,细究微信里的科普内容,发现有许多内容其实并不科学。例如,微信圈里出现一条断食排毒法,很多人竞相转发,有人还亲身试验:“中午开始试验断食没吃饭,下午饿得腿发软,刚下班就赶紧钻进附近同事家里,拉开冰箱,吃起了面包。”其实,专家早指出,即使要断食,必须经过准备,在专业营养顾问的陪同指导下逐步进行。

细察这些微信的来源,不难发现,大部分内容还是来自互联网,不少人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感觉有价值就立即转发。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许多人在自己领域都是行家里手,但在科普价值的判断方面不一定权威。这似乎也与一项调查结果吻合: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可见,微信传播科学知识,优势在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因此,如何在保护微信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的科普工作,成为各级科技和科普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材料二能印证微信传播的什么特点?

2.材料三在说明“微信科普的效果不容忽视”时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

A. 微信是当今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B. 微信科普涉及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当今科技最新成果等信息,微信成了一个新的科普途径,值得肯定。

C. 微信里的科普内容,有许多并不科学,所以应加以筛选甄别。

D.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4.为提高微信科普的科学性,请你给相关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互跪”现身,是非隐退

①近日,网上一张城管与小贩互跪的照片引发热议。照片中的小贩是一位七旬老太,事发当天,她正在沿街售卖蔬菜,遇到城管执法劝说离开,老人突然面向城管跪下,随后,城管队员也跪了下来,并称“我也不容易”。

②这件事,乍一看,似乎很好笑。但稍微一琢磨,真笑不出来。

③与电视剧中刘备、诸葛亮在茅庐中惺惺相惜的互跪不同,城管与小贩的互跪,完全是一场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恶性竞赛。

④城管为何要下跪?和信息传播中的一些特点有关。信息过载时代,人们倾向于做浅阅读、快阅读,只对自己感到重要的信息做深入了解。这个心理,为“标题党”传播提供了空间。报道不再深入肌理、细辨是非,而是一味抓爆点、贴标签。城管知道:“老人”“小贩”+“下跪”,这仨标签一贴,不管真相如何,一个“弱者被欺凌、城管是坏蛋”的故事就被建构起来了,引发的舆论后果他扛不起。干脆,我也跪吧!

⑤城管、小贩互跪,折射出这样的古怪格局:是与非,不再重要;谁更惨,谁占据道义制高点。这不禁让人想起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经典一幕:为竞逐华太师府内仆人的职位,两人开始“比惨”,甚至不惜自残,最终一方竟是喊着“还有谁能比我惨”自绝身亡。现实中,比惨往往是双输,社会成本高昂不说,“搁置是非、只比姿态”的路径,对理性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是严重破坏。

⑥板子不能只打在“标题党”身上。咱们自己也要心中有根弦。同情弱者,是人性光明的一面,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搞“谁弱势谁有理”。小贩也好,城管也罢,都是爹娘生父母养的人,不存在天然正义和天然邪恶一说。遇到纠纷类新闻,在怒火中烧、拍键盘大骂之前,应该先把基本事实搞搞清楚,不能根据身份标签而预设立场。偏袒弱者,同样也是不公正。说到底,“能不能沿街卖菜”问题,不能置换成“谁站着谁跪着”不是?

⑦翻翻新闻,城管和小贩互跪不是头一回发生了。“互跪”思维也不只在城管领域发生。一遇事情,先亮姿态,先博同情,甚至先把水搅浑,往一件比较清楚的事情里添加许多额外议题,到后来越说越乱,糊涂了事。这样的状况,让人喟叹。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肖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近日网上新闻有什么用意?

3.第⑤段引用《唐伯虎点秋香》的中经典一幕起什么作用?

4.第⑦段“甚至先把水搅浑”中的“甚至”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最美的对视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②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③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④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⑤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严重的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⑥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⑦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⑧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⑨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⑩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感恩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黄山日报》,作者孙道荣)

1.为什么说文中的“对视”是“最美”的?

2.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作者采用倒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