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摘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3.桐梓县某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

 

1.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言之有理即可) 2.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盛到无比自豪.(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 (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以工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扣住本质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这是一道主观题,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要理解材料内容,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有力,表述合理连贯。对于本题来说,态度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可以的,只要陈述理由时言之成理即可。支持的理由可以是开设国学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与品德素养,反对的理由可以是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二可知,这则材料说的是孔子学院已经开到了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我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向了全世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心里应是激动和自豪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作答本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个待选项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从作品的内容、意义、特点等方面写出推荐语即可。选择推荐语时,一定要依照题目中给出的例句的格式进行拟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讨  债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上,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 “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双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题目“讨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文中划线句子是通过哪几件具体的事体现出来的?

3.“再穷不能穷孩子”中两个“穷”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为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句点评性的文字。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仿写句子。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片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然后他呆在那儿____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____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放学了,——你们走吧____

 

查看答案

文化积累——《史记》。

《卖油翁》作者___(朝代)文学家、史学家______。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________。被后人同列入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