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自《论语》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日三吾身________

(2)疏食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4)年与时________

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两段选文在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               

4.写出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5.乙文中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6.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书信中,你认为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并说说理由。

 

1.(1)自我检查、反省(2)吃(3)放纵懈怠(4)疾行,指迅速逝去 2.(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2)看不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不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重视品德修养。 4.示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5.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给我启发最大。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省”:自我检查、反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义”“明志”“致远”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两个“无以”固定句式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1)“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2)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3)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4)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5)“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6)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7)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8)“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9)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10)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11)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12)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13)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__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__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__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__________

2.文中第(9)自然段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3.第(10)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语境,谈谈它的作用。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文中结尾处“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写此时“我”的心理活动。(字数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3)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4)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5)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不是。”“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6)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7)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8)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9)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0)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1)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12)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划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4.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6.选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7.第(9)段中划线句子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8.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交通拥堵,是近年来在全国普遍凸现的“城市病”。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在谋划“十二五”发展时,①均把防止“不堵车”列为具体目标,表明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中国一线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不仅如此,交通拥堵还在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②即使城市规划更加具有前瞻性与合理性,那么,城市交通拥堵完全可以限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积累——根据要求完成填空和选择正确答案。

(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我想象自己是草地上的      (A数量词)雕像,目睹一代又一代孩子嬉闹着从远处走来,渐渐长大,又慢慢衰老,蹒跚着向远处走去,我从中      (B动词)了我自己的身影,他走着和大家一样的路程。我      (C形容词)地朝他瞪眼,示意他停下来,但他毫不理会。

(2)将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呢?                             

①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④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用了“绿”字。

⑤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A.⑤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⑤④    C.⑤④③①②    D.②①④⑤③

(3)仿写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

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                                               

 

查看答案

(题文)文化积累——读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__________里玩耍;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地收集绘图书籍兴趣的图书是__________;读《朝花夕拾》,我懂得了“__________”的孝道故事的残酷与虚伪。

(2)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

①选文中“那怪”指__________

②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两个故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