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完成《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相关题目。 1.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

请完成《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相关题目。

1.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是“________”,1927年编集成集书。

(2)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________的决定是他重要的人生转折,其直接原因有两件事:匿名信事件、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指代的人物。(3分)

①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的魂灵!“她”是________

②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

(4)《湘行散记》是______(作者)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人说,作者“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自21岁走出故乡,远赴北京,家乡就成为他始终魂牵梦萦,并在自己的文字中反复叙说的对象。最终,通过______、《 长河》等一系列乡土小说和散文,他在文学中完成了对________的重构。

(5)《桃源与沅州》娓娓叙述了________(地点)里的风雅轶事,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门上的血迹和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

2.下面两段文字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回答问题。

(甲)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乙)这样的,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①写出(甲)(乙)两段文字中“书”的名字:《        》《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涂“A”,错的涂“B”)。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五猖会》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都无从知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 

——《琐记》

(1)三段选文所记录的经历或感受都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的印象。____

(2)三段选文都表现了长辈的良苦用心并批评孩子们的不懂事。____

(3)三段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成人束缚孩子天性的行为的批判。____

 

1.(1)旧事重提(2)弃医从文看电影事件(3)①阿长(长妈妈)②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③范爱农(4)沈从文边城湘西(5)桃源城 2.①《山海经》《鉴略》②【甲】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乙】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3.(1)A(2)B(3)B 【解析】 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1)(2)(3)主要是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考查。(4)(5)是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考查。 2.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此题考查的是鲁迅《朝花夕拾》的情节内容的记忆。 3.试题分析:(2)“都表现了长辈的良苦用心并批评孩子们的不懂事”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3)“都表达了作者对成人束缚孩子天性的行为的批判”理解有误。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嘿,真新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500字;(2)书写工整规范;(3)要有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南京的秋

宋 羽

①南京的秋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古城的每一寸秋意都变得灿烂。因为短暂,南京的秋成为了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成为了岁月里一场翘首期盼的等待。

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是的,漫步在这样的色韵里,你是会不由自主地陶醉的。明净的天空下,硕大的梧桐叶悠然飘落,层层叠叠地铺满了街道,充满了隔世的诗情画意,光与影在纵横交错的叶片间穿越或折射着,堆砌出浓重的油彩,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油画中。

③这个季节,携一壶淡淡的菊花茶,在甘熙大院的回廊里坐下,你会感到无比的惬意。看池沼中几尾游鱼安静地吐着泡儿,它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日的寂静,悄悄收敛了盛夏时节欢腾跳跃的身姿。一夜霜降,嘈杂的蝉鸣渐渐稀疏了,偶有微黄的杂草间一两声苍老的鸣唱。蝉是这个季节最后的歌者,尽管薄薄的翼翅阻挡不了袭来的西风,但它们仍旧自不量力,高居树梢,餐风饮露,从不委身于人间的烟火。这时候的天空也是安静的,天淡淡地蓝着,那么高,那么开阔。

④南京的秋天也是婉约伤感的。台城下的烟柳总有太多的故事想对游人诉说,它们在轻柔的雨中湿润了眼睑,饮泣着六朝如梦的回忆,那些浑厚的钟声,那些艳丽的词曲,都化作了胭脂井畔的叹息,渐渐淡忘在了斜风细雨之中。“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秋雨中的古城怀念那个叫做李煜的君王,他在瑟瑟的秋风中尝尽了国破家亡的凄苦,背井离乡去了北国。他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让江南故土从此变得善感而多情。

⑤南京的秋天也回荡着黄钟大吕之声。明孝陵斑驳的神道上浸染着银杏的金黄,那一尊尊神兽静默地屹立了六百余年,你忍不住伸手抚摩它们粗糙的脊背,于是感到一股力量从冰凉的石块内迸发而出,沿着指尖一根根细微的血脉流淌到体内。深秋的紫金山上,有太多的风景值得你去品读,高耸的雪松守护着一代先驱的足迹,浑厚有力的“博爱”二字在清凉的空气里愈发让人心生敬佩。更有那漫山遍野的红枫,将青翠的山峦一夜之间染成了鲜艳的红,一层层叠加出历史的厚重,让你惊叹这座金粉之都竟能如此豪情万丈,迸发出磅礴大气的手笔

⑥有一种美甘醇如酒,厚重温暖,色泽和香味都积淀得那么纯粹和深沉,浓得有些化不开。这种美,正属于南京的秋天,属于秋天的南京                       

(有删改)

【注释】①黄钟大吕: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1.阅读全文,概括说说南京的秋天有哪些特点。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中加点的“磅礴大气的手笔”在文中具体是指“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文末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美既属于“南京的秋天”,又属于“秋天的南京”?

 

查看答案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展示的画面。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 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以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 颈联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接到洛阳亲人托大雁捎来的家书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七年级(1)班要举行“交友”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活动:

(1)请你写一个关于损友或益友的故事名称

(2)请你写出一句有关交友的古代名言

 

查看答案

选句填空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游子远行,万水千山,             。伟大的母亲之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 ②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