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后历经北宋、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古往今来,对联一直被誉为“诗中之诗”,蕴含其中的修辞魅力令人称奇。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法称为“汉字修辞”。其中有这样几种:一、析字,分为拆字和合字两种组合形式。如拆字联“闲看门中木,思间心上田”,上联拆首字“闲”为“门中木”,下联也对应地拆首字“思”为“心上田”。又如合字联“少水沙即现,是土堤方成”,上联合“少水”为“沙”,下联也对应地合“是土”为“堤”。二、嵌字,即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三、异字同音,即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对联中。四、回文,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这些“汉字修辞”的运用使对联具有 、 、 的艺术魅力。
其它修辞手法的魅力也令人拍案叫绝。如以下几联: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固原六盘山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桂林阳朔联“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拓展了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情趣。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划线字笔画数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载体(zǎi) “水”字的笔画数是:四画
B. 载体(zǎi) “水”字的笔画数是:五画
C. 载体(zài) “水”字的笔画数是:五画
D. 载体(zài) “水”字的笔画数是:四画
(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空白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①风趣别致 ②构思奇特 ③组合精巧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3)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田”是象形字,用线条来描摹事物的形状。
B. “增”是形声字,“土”是形旁,“曾”是声旁。
C. “林”是会意字,二木成“林”,表示聚集的树木。
D. “上、下”是象形字,以“一”为基准,在“一”上加一竖表示“上”,在“一”下加一竖表示“下”。
古诗默写
(1)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
(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4)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繁衍(______) 胚胎(______) 拓宽(_______) 鳞次栉比(_________)
祈祷(______) 巨创(______) 风靡(_______) 肆无忌惮(__________)
mì食(______) lín峋(_______) 疾qū(______) 图文并mào(________)
zhēn酌(____) tiào(______)望 荒dàn(______) 如火如tú (_________)
大作文。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你一定被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过。其实,在生活中,你也见过很多的背影:亲人的、朋友的或陌生人的。那些背影有的印象深刻,有的渐渐淡忘,有的从未留意……但是,它们曾在你生活的某个时刻出现过,与你的人生产生过或多或少的联系,给过你些许的触动或感想。也许不经意间,回首往事,你会发现有一个“背影”刻在你记忆的深处,清晰如昨。
请以“ 背影”或“背影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根据提示,补全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内容切忌笼统、空泛,语言要有感染力;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活动宣传画】
图1
【公益广告图】
图2 图3
学校为“节水宣传月”设计了系列活动,以上是同学们搜集的图片资料。
(1)研究小组决定选用图1作为活动宣传画。作为一名志愿者,请你向路人描述这幅图画。要求重点突出、生动形象, 50字左右。
(2)【公益广告图】中的图2、图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请仔细观察两幅图,写出你的感悟。
写作提示:①不少于100字;②语意连贯,表述清晰。
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前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儿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流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里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的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 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着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阅读课上,同学们集体诵读了《外婆的小河》一文。在合作探究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答。
(1)外婆判断“前边有一条小河”的依据是什么?
(2)如何理解文中的“小河”?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汲取怎样的精神营养?
写作提示:①不少于80字;②表达清楚、条理;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